观察 要闻 正文

11月CPI创7个月新高 专家:尚不足催化全面通胀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2.3%,同比创7个月新高;PPI环比上涨1.5%,同比上涨3.3%。

十一月CPI创新高
十一月CPI创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PPI过去持续下降,自今年9月转正后涨幅不断扩大,市场格外关注PPI对CPI的传导作用。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这轮PPI上涨主要是生产资料上涨,跟CPI相关的消费资料价格相对稳定,因此并不担心通胀,2017年更多是物价的正常化。政策宽松还是从紧取决于经济增长和通胀的组合,目前经济增长平稳,物价至多是正常化,政策不会从紧不会宽松,将更多以稳定为主。

CPI继续站上“2时代”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继10月CPI同比增长2.1%之后,11月CPI继续站上“2时代”,并且同比涨幅较10月继续扩大了0.2个百分点。对于11月物价上涨的支撑因素,鲜菜,汽、柴油,水电燃料等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5.8%,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汽、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6%和6.0%,涨幅分别比上月扩大2.3和3.4个百分点;水电燃料价格同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6%。

“上述各类价格变动合计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0.15个百分点,是CPI同比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说。目前距离年底越来越近,仅12月CPI数据还未出。不过,多家机构预测,全年物价涨幅将维持在2%左右,完成年初制定的3%左右的物价目标已无悬念。

记者注意到,对于今年全年CPI走势,12月8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2017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全年来看,CPI运行总体上呈现出年初、年末较高,年中较低的“U”字形走势,这主要与食品价格变化趋势有关,即食品价格在年初和年末涨幅均比较高,年中比较低。报告估计,全年CPI上涨2.0%左右,落在政府确定的目标区间之内。

煤炭开采重点行业价格涨幅继续扩大

PPI方面,环比与同比涨幅继续扩大。从环比看,11月份PPI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同比方面,自今年9月转正后,同比涨幅呈扩大态势。数据显示,11月PPI同比上涨3.3%。而此前9月、10月分别同比上涨0.1%、1.2%。

李慧勇表示,PPI超预期主要还是前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资料价格过去五年持续下降,今年转正后上涨加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11月受美国大选影响相关商品期货大幅度上涨,使得PPI环比远超历史同期。预计涨势至少在明年一季度之前都是可持续的。预计明年全年PPI还是在2%左右,一季度是高点,前高后低。

绳国庆分析称,PPI环比上涨的原因在于工业行业价格普遍上涨与部分重点行业价格涨幅继续扩大。

其中,重点行业价格方面数据显示,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0.3%、6.1%和5.0%,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5、5.3和3.5个百分点,合计影响PPI环比上涨约0.9个百分点。

专家:尚不足以催化全面通胀

由于CPI和PPI分别处于经济循环的不同阶段,两者相互影响,目前市场也关注PPI对CPI的传导作用。

《报告》指出,CPI和PPI“剪刀差”变小,PPI对CPI的下拉作用减小甚至于消失,消费和生产领域的通缩压力均有减小,这对增强企业信心、改善生产经营意义重大,是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判断指标。当然,随着PPI转正,未来其涨幅也许会超过CPI,届时又会对CPI产生推高压力。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目前来看,虽然CPI和PPI同步上涨,但PPI的涨幅明显高于CPI,这说明物价上涨主要还是在上游行业,而中下游行业由于终端需求没有坚实的基础,提价能力不足,因此被迫承受及消化来自上游的成本压力。

“相应我们在月度的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公布中也能发现,盈利能力出现明显改善的是上游行业,而中下游行业包括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速却有所放缓。”章俊说。

在李慧勇看来,这轮PPI上涨主要是生产资料上涨,跟CPI相关的消费资料价格相对稳定,因此并不担心通胀,2017年更多是物价的正常化。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目前PPI并未向CPI传导,表现为CPI的非食品环比仅为0.1%。但是他同时表示,PPI创5年新高,央行应适当考虑加息议题。不过,在李慧勇看来,政策宽松还是从紧取决于经济增长和通胀的组合,目前经济增长平稳,物价至多是正常化,政策不会从紧不会宽松,将更多以稳定为主。

章俊也认为,目前短期源自于上游行业的非典型通胀压力不足以催化全面通胀,同时也不构成货币政策立场改变的动因。考虑到明年2季度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下滑带动需求走弱,加上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时滞,央行目前应该维持货币政策立场,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微调流动性余缺来实现良性的流动性环境。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卫东对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表示,通胀要看供求平衡和货币供给增长。从供求平衡来看,目前还是产能过剩。从货币供给量来看目前还是11.5%左右M2供应量,基本是一个温和的状态,考虑这两个核心因素的话,应该不会出现过快的通胀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