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分析 正文

乐视深陷“平仓门” 股权质押信息阳光化成关键

近期,创业板明星公司乐视网乃至整个乐视生态“坏消息”不断,从资金链、到战略收缩、再到最新的“平仓门”,被负面消息裹挟的乐视网市值已“蒸发”逾百亿元。乐视生态的掌舵者贾跃亭,一夜之间从一个众所期待的“好学生”,变成了市场眼中的“坏学生”。

乐视深陷平仓门
乐视深陷平仓门

从商业行为的视角看,乐视远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但纷至沓来的“坏消息”堆叠成了一张巨大的压力网。尽管乐视网最新公告称需就有关事项进行停牌核查,同时正在筹划产业资源整合事宜,但依然难以掩盖乐视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乐视始终受困于“传言——辟谣”的固化传播模式,疲于应付的乐视是否还可以做得更漂亮一些?

关于“平仓门”,稍具商业常识的人士其实都清楚,贾跃亭数十笔股权质押发生在不同时期,对应的股票质押价格各不相同。即便某一笔质押股权触及平仓线,也有较大的缓冲余地,不至于导致全面崩盘。但是,在互联网“放大器”之下,该信息迅速传播扩大,致使市场资金恐慌性抛售乐视网。

实际上,“好消息”和“坏消息”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作为理性的市场参与者,投资者关注的并不是好与坏,而应是信息对称。

资本行为环环相扣。股权质押融资的本质是杠杆融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将所持股票质押融资,理论上存在股权被平仓、控股权易主的可能性。那么,对于控股股东及重要股东的股票质押信息,广大投资者理应具有知情权。

积毁成山,三人成虎。实践中,在获知公众公司的重要消息后,投资者常常无法证实抑或证伪,在不对称的信息披露机制下,恐慌心理在所难免,避险情绪下出现群体性撤退,极易引发资金踩踏,最终两败俱伤。

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事实上,在2015年下半年A股震荡时期,质押融资就曾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当时,运盛医疗、同洲电子、三木集团等公司相继传出“大股东高位质押融资被强制平仓”等消息,引发市场波动。沪深交易所随后要求相关公司如实披露相关质押信息,并对质押公告格式进行了修订,其中对控股股东的股份质押风险做出特别披露要求,明确控股股东被质押股份出现平仓风险时,应当及时披露对公司控制权的影响、拟采取的措施,充分揭示相关风险。

股权质押信息披露的阳光化,消弭了投资者的信息焦虑,给市场及时注入一支稳定剂,避免了资金恐慌性踩踏事件的蔓延。再往前追溯,从马甲账户的穿透披露,到异常交易的盯梢,再到疑似关联账户的大数据监管,公开和透明一直是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题中应有之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产业升级与跨界并购的持续演进,A股市场近年涌现了两类庞大的公司群体:一类是部分业务扎根于上市公司、其他多项业务在体外交织的生态型平台;另一类是通过资本扩张掌控多家上市公司、进行多元化布局的企业集团。这两类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均很大,普遍存在借助上市公司平台融资对外输血的情形,其杠杆率、债务状况、融资风险皆较为隐秘,客观上存在资金链风险,应有更加“阳光”的信息披露机制。

说到底,除了核心商业机密,公众公司不应该有什么秘密。乐视迷雾背后的真实模样,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还原。至于“好学生”还是“坏学生”,留待市场去检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