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创业板7周年增发额超首发 散户接手“神创板”

7年,对于A股而言往往意味着一个周期。7年前的2009年10月底,当时上证综指也正处在3000点向上突破的时期,正是那个时候,经过仔细甄选的28家公司作为第一批创业板公司挂牌,业界呼唤多年的创业板终于落地。

创业板7周年
创业板7周年

7年时间,创业板公司已经达到了546家,总市值接近5.5万亿元,上市公司数量占到了深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近三成,总市值则占到深交所总市值的四分之一。

今年上半年,创业板公司总计创造了396亿元的净利润,从估值上来看,对比其5.5万亿元的总市值,静态市盈率大约为84.5倍,动态市盈率只有70倍,这一数字较几年前超过百倍的市盈率,已经有大幅的下降。

创业板高估值的问题一度被市场所诟病,对此,交易所的态度是不希望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而是尽量通过创造条件,通过业绩提升和并购重组等市场化的手段来做大利润基数,以此降低整体估值,而从这一点上来看,创业板在外延式增长上明显强于整个A股,过去7年间总计完成了1665亿元的各类资产重组。

增发融资额超首发

9月14日,金冠电气(300510.SZ)因重大资产重组开始停牌,此时,距离公司挂牌上市不到4个月,对于一家主营环网柜、高压开关柜以及真空断路器等电气产品的创业板公司而言,本身行业集中度就很低,而且面对的下游客户基本又都是国企电网公司,仅仅依靠公司自身的力量,很难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因此,对于类似于金冠电气这样的公司,基于行业和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并购,就成为其上市之后的必然选择。

巧合的是,同属一个行业而且也是直接竞争对手的合纵科技(300477.SZ),和金冠电气几乎在同一天停牌启动重大资产重组,按照公司之前所披露的信息显示,合纵科技公司意在通过资产重组打造一条从设计咨询、工程总包、设备制造、运维服务的跨界生态链,形成综合优势,从一家电气设备供应商变身成为一家配电解决方案服务商。

对于这些创业板公司,上市之后很快就停牌启动重组,主要原因还是在IPO的道路上耽误的时间太长,在长达3年多的时间里,对于这些正处于行业快速迭代的公司,手头已经积攒了大量的资产重组项目,然而受制于上市,这些重组不得不按下。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7年间,创业板总计完成了193起重大资产重组,这其中,基于行业的横向整合仍旧是主体,占到了126家;而基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占到29家;除此之外,还有31家公司选择了多元化战略,实施跨行业并购,而类似于当年的星辉车模已经转型为星辉娱乐(300043.SZ),目前公司超半数的收入来自于影视娱乐业务。

以传统产业完成上市,之后凭借估值优势完成业务转型,侧重于虚拟产业也成为创业板目前的一个生态。这种“轻首发,重增发”的生态,从融资规模上就可以看出来。过去7年间,546家创业板公司首发募集资金只有2939亿元,而其间仅247家增发新股的公司就募集了3160亿元资金。

这其中自然有市场的原因,但是在一位资深投行人士看来,也不能忽视制度的因素,以现有的新股发行制度,传统产业而且业务单一的公司更便于合规,也更便于上市,关于创业板的新股发行改革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缺乏特色,也使得创业板长期以来被戏称为“小小板”。

然而一旦上市之后,这些业务单一又缺乏规模的创业板公司,在资产重组的意愿上往往要比A股乃至中小板公司都要强烈得多。从Wind统计数据上来看,过去7年间拥有546家公司的创业板完成193起资产重组,比例达到35.35%,而同比中小板只有25.22%,整个A股的这一比例则是27.83%。

散户接手“神创板”

借助于资产重组,上市公司的经营模式也越来越复杂。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曾经跻身创业板第一股的乐视网(300104.SZ),在2010年上市的时候,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来自于影视版权发行业务,然而6年之后,这一业务收入已经被压缩到不足6%,公司依托于乐视控股已经构筑了一个庞大的生态链。

业务模式的调整和生态链条的打造,也带来了估值标准的重构,传统的市盈率估值标准已经无法准确衡量这些公司的价值。

这种现象在具有互联网概念的公司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乐视网在2015年股市高潮期市盈率一度冲高到400倍,而在当年上市的暴风科技更是创下1000倍市盈率。在2015年6月5日创业板指数创下4038点高点的当天,创业板总计有16家公司的市盈率超过1000倍,三五互联(300051.SZ)和上海钢联(300226.SZ)的静态市盈率分别达到6600倍和3500倍。

当时,对于这些高估值的创业板公司,市场上有一种叫法,称之为“市梦率”,意为“梦想有多大,估值就有多高”。

爬得高,自然摔得重。在创业板指数从2015年6月5日最高点到9月14日最低点的100多天时间里,创业板上有285家公司的市值缩水超过50%,长亮科技(300348.SZ)的市值缩水了将近80%。

对于这些盈利结构复杂的创业型公司,在判断其投资价值时显然更需要专业的机构投资者。然而,事实上,目前创业板在投资者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机构退,散户进”态势。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过去3年间,机构对创业板的持股比例,特别是基金对创业板的持股比例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截至今年6月30日,基金总计持有136亿股创业板股票,占创业板流通市值不足8.4%;与之相对,过去3年间创业板平均股东户数从1.14万户增加到2.59万户。

按照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思路,创业板正好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然而现如今,正如一位基金经理在和记者谈及时所说的那样,创业板眼下面临的就是“一出一进”的问题,新三板的好公司进不去,业绩差的公司退不出。

而随着新三板分层制度逐步完善,未来在争夺机构投资者上也会对创业板构成更大的威胁,北京和深圳两个交易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将愈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