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两大“息魔”压境 政客围剿央行
有评论指出,金融市场骤然吹淡风,归咎于息魔再度杀埋身,而且是“双魔”压境,其一是美国年底加息机会愈来愈高,几属意料中事;其二是仍在印银纸推行量化宽松政策(QE)的几家主要中央银行,均有风声指放水已近尾声,确令投资者有些措手不及。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一两个月前,市场仍憧憬大印银纸陆续有来,面前是无限QE,想不到形势急速逆转,相信与民粹政治在各地抬头有关,政客对宽松货币政策大加鞭挞,沦为箭靶的央行不敢逆线行车,惟有退让兼忍手。市场向来炒预期心理,于是债息应声上扬,资产价格有重估压力。
环顾全球四大央行中,除了美国之外,其余三家依然QE乐无穷。不过,日本央行在九月已借检讨货币政策率先出手,引入“调控孳息曲线”新招,变相放弃货币扩张硬指标,放水可加更可减,被视为停手前奏。
欧洲央行也不甘后人,在QE还有半年才期满前,传出研究逐步减少买债规模,其后官方虽出面否认,但市场认定空穴来风必有因。至于英格兰银行,八月才因应公投决定脱欧可能打击经济,急急加码买债,本以为未雨绸缪,可惜政治形势生变,顿成众矢之的。
QE政策不经不觉推行多年,刺激经济效用愈来愈递减,欧日央行纵然未肯收手,也面对没有足够资产可买的困境,因而不断抱怨货币政策独力难支,必须祭出财政政策帮一把。虽然主要央行的舵手常自诩政治中立,其实政治触觉却非常敏锐。
当下各国的政治生态是民粹色彩日浓,宽松货币政策成了“原罪”,大印银纸被批评只富了有产阶级,没惠及无产者,徒加剧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社会上要求改弦易辙的声音响亮,并且鼓吹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取而代之。由于两面不讨好,央行肯定不介意送个顺水人情,乘势放风减慢甚至停止QE。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瞄准联储局,炮轰主席耶伦人为制造低息来操纵经济利益分配,忽视普罗大众,更扬言当选便炒掉她,这些言论大受基层欢迎。由于特朗普支持度大落后,暂可视之为口出狂言、哗众取宠,
但英国首相文翠珊罕有地向英格兰银行开火,便很不寻常,她日前在保守党年会上直斥宽松货币政策有恶劣的一面,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暗示未来扩大财政支出让基层获益。文翠珊有此一着,是不敢看轻脱欧公投所反映的民粹高涨;欧洲在不久将来有多场选举,各地政客必定有样学样,宣扬增加财政开支,央行放水势变禁忌。
当然,央行减少放水,与停止放水甚至收水,完全是两回事,预料未来货币政策仍会保持宽松,只是市场对放水预期有变,资产价格无可避免需要重估。QE的操作很简单,由央行印银纸购买债券尤其是长债,压低利率之余,
同时把债市的游资挤出,再驱赶入股市及其他风险资产。市场猜测央行不再加码放水,对债券的需求会下降,债息便上扬,流入股市的资金亦相应减少,风险资产的回报要跟随调整。所以,债息抽升确是投资者的噩耗。
过去几年,四大央行因应QE不断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万亿美元计,再经市场流通产生的乘数效应变大几倍。如此巨量资金,目标大同小异,就是“追息”,往往一涌而上、一哄而散,俨然操控在几位央行行长手上,
遂使货币政策反过来也被市场牵着走。将来当财政政策影响力增加,政客会有更大话事权,届时又增添一重政策风险,因为一句政治口号足以震散市场,好像“硬脱欧”与英镑滙价崩围,便被讥讽为市场给文翠珊上了一课,可惜学费要由投资者找数。
宽松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通常只有短期支持,除非不断加码,否则,最终还是看经济基本因素。财政政策是否更有效,恐怕暂时难有憧憬。政客为拉拢选民,大举开出期票容易,真正落实则拭目以待,
而且可投入的资源比想象中要少得多,有投行估计主要经济体的扩张性财政措施规模,实质不及整体经济规模的半个百分点,姿态大于实际。换言之,未来实体经济持续陷于低增长的机会甚高,兼缺少货币政策定时放水冲喜,投资环境只会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