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分析 正文

夏普手机再次回归中国市场 成败在于鸿海(2)

中国式转型加速

提到夏普,很多用户第一印象还是日本品牌。但此次张劲猛在介绍新夏普手机时,则称之为“中国人的品牌”。事实上,随着夏普接受鸿海3888亿日元注资,夏普已经正式成为中国台湾企业鸿海的子公司。

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营销专家委员洪仕斌分析指出,鸿海最初在收购夏普时,最大的考量便是借助夏普转型来推进自身家电、消费电子乃至汽车车载系统等业务的布局。从而告别纯制造代工厂的企业形象,以及摆脱对苹果的依赖,寻求多元化健康发展。目前来看,手机业务已是首个“试验田”。

夏普留给很多中国消费者的标签是彩电巨头。但实际上,夏普是一家综合型消费电子生产企业。除了彩电之外,夏普产品线包括冰箱、洗衣机、空调、原汁机、空气净化器、手机、传真机、无线电话等。

其中,夏普手机更是凭借出色的外观设计,工艺创新,创造过9020、903等经典机型,成为市场引领者,备受昔日消费者追捧。

夏普在手机市场的地位,可能要远远超过很多年轻消费者的想象。从2005年到2008年,夏普一直在日本手机市场排名第一。到2009年,日本最受欢迎的10个手机机型中,夏普占据5个。

直到现在,夏普依旧是日本当地主流手机厂商。据IDC发布日本地区2016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日本手机市场占有率方面,苹果排名第一,占比49.7%;夏普排名第二,占比11%;京瓷排名第三,占比9.6%;富士通排名第四,占比8.7%;索尼排名第五,占比7.6%;其他13.4%。

夏普一直渴望在中国市场抢占一定市场。早在2003年,夏普手机首次进军中国市场,由于当时中国市场中日本品牌众多,自身就存在一定的竞争,加上中国本土手机品牌兴起的冲击,在2005年,夏普与其他日系手机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随后在2008年,夏普再次进入中国,还将日本市场销量排名第一的手机直接引入国内销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几年,夏普在中国高端手机市场上也占领一席之地,但是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遭遇苹果、三星以及国内众多新兴品牌的冲击,夏普2011年开始没落,并且于2013年退出中国市场。

成败关键在鸿海

此次新夏普手机的正式发布,宣告了夏普手机的第三次中国之旅开始,对于这一次发展前景,业内也普遍持不乐观的态度。

独立分析师李易便指出,“中国智能手机饱和状态和竞争惨烈的市场现状,注定了任何一个新来者想要生存都会很艰难。在中国市场上,不仅要面临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竞争,更关键的是要与华为、小米、vivo、OPPO、魅族等国产手机厂商过招,新来者几乎没有机会”。

洪仕斌也直言,如果夏普手机还是按照以往的策略,将日本的热销机型移植到中国市场上来,那么其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从市场份额方面来看,在占据地利、人和的日本本土,夏普手机市场份额不足苹果的1/4,而在中国市场上,苹果的销量却远不及国产厂商,夏普手机有什么资格来和其他国产品牌竞争?

据IDC日前公布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2016年二季度出货量排名显示,苹果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仅为7.8%。前四位分别为,华为、OPPO、vivo和小米。

但鸿海如果愿意尽全力来打造夏普手机,那夏普手机在中国市场并非没有生根发芽的机会。洪仕斌指出,背靠鸿海的话,能给夏普手机带来很多先天优势,比如过硬工艺质量、超低生存成本、稳健的产能。

有产业观察家对此观点也表示认同,鸿海在手机生产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除了是苹果的主要代工厂之外,还为诺基亚、摩托罗拉、小米、HTC、LG等知名手机厂商代工过。另外,鸿海在全球拥有上百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可以垂直整合制造优势,汇总多方物料技术,以最低的成本完成最高的效率。

对于夏普手机此次登陆中国内地市场,洪仕斌认为,从产品定位偏低端、产品线单一、销售渠道单一等方面来看,这应该是鸿海对夏普手机以及中国市场的一种试探,试探夏普手机在中国市场值不值得大力投入。而这对于夏普手机今后在中国内地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