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新三板长久期产品望成“接盘侠” 投资机构退出难

“流动性告急”成为当前新三板投资机构最为头疼的难题。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今年二三季度将迎来新三板产品退出期的小高峰,到明年上半年将是机构变现退出的真正高峰期,但受限于新三板稀缺的流动性,退出路径奇缺使得部分产品即将到期的机构酷似热锅上的蚂蚁。针对这种现状,除了寄希望于即将推出的创新层,也有部分机构瞄向了IPO的跨市场套利机会。

投资机构发愁退出难

目前市场新三板基金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私募、券商资管、公募专户及子公司等三大类。在Wind资讯终端查询,可获得超过1400只产品的数据,其中绝大多数是私募基金,基金公司产品数量最少。当前共有近300只公募基金新三板专户产品。

新三板长久期产品
新三板长久期产品

而在投资方向上,通常来说,新三板的投资机会来自于做市交易、制度及交易套利、定向增发、并购重组、政策红利与企业成长等。

在经历一年的突进之后,这些产品面临退出的尴尬。“我们的产品在明年上半年到期,但肯定不能等到那个时候退出,所以最近就开始焦虑了,每天都在寻思退出机会。”华南地区一位新三板产品投资经理表示,当前做市资源的稀缺使得新三板的流动性陷入冰点,我们的产品投了很多企业,但是大部分没有交易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做市商数量有限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近一周的做市周报显示,新三板做市股票成交额17个亿,占总成交额的58%;做市股票成交笔数61099笔,占总成交笔数的93%,可以看出来做市商对新三板的交易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不过,截至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已经达到6026家、做市企业1390家,但做市商数量却只有90家左右。“券商遵循净资本核算制度,而做市的资金一般都是自营资金,做市商的弹药也到了有心无力的地步了,所以才会出现流动性告急。”一位专注新三板研究的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引入非券商机构做市、引入竞争已成当务之急。

长久期产品充当“接盘侠”

“希望创新层推出后能带来一些改观。”上述新三板投资经理表示,创新层推出后,预计监管制度和市场资源都会优先给创新层,资金也会更加青睐,创新层的流动性将明显优于基础层,对于手握“重兵”的机构而言,无疑是很好的机会。

除了对创新层的期盼,IPO也成为投资机构的新选择。

“我们正在筹划一只‘3+2’的产品,现在是最好的扫货时机。”广东中科沃土基金的董事长朱为绎表示,当前寻找进入上市辅导企业潜伏是最好的时机。目前市场上的新三板产品大多是2-3年期的产品,当前的这个时点是很多投资机构退出的时候;另外企业在上市的时候要将10%的国有股转让给社保基金,所以做市商也会在企业上市前出货。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15日,启动上市进程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已经达到97家,其中有4家企业取得证监会受理函,正式进入排队阶段,其他大多数仍处于辅导阶段。按现行规则,从新三板到创业板,取得受理函后排队需要两年时间,而且上市后原有股票还有一年的限售期,也就意味着如果采用“新三板-IPO”跨市场套利策略,则投资期限需要3-5年。

“当前市场的产品多是短期产品,发行这种长久期的产品,刚好可以去接到期的产品。”朱为绎表示,目前来看,这种方法也不失为投资机构实现自救的良策了。

数据计算显示,已公布进入辅导阶段的新三板企业平均市盈率约为15倍,按照创业板首发市盈率不超过23倍,上市后股价翻番计算,投资“新三板-IPO”组合,3年期间收益率约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