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青岛银行赴港上市遇“寒流” 挂牌首日盘中破发

2015年内地城商股赴港上市终于敲定一子。12月3日,青岛银行于港交所上市,募资超42亿港元。在公开报道中,青岛银行谋求上市之路的征程长达8年之久。上市首日,青岛银行盘中跌破4.75港元的发行价,所发行的新股也未能实现足额认购。

青岛银行赴港首日破发
青岛银行赴港首日破发

但分析人士认为,出于风险和业务发展需要,上市以求更多的资本支撑是城商行发展的不二选择,为此,即使遭遇港股“寒流”,也值得血拼。

挂牌首日盘中破发

根据港交所消息,青岛银行于12月3日在港交所上市,全球共发售9.9亿股,每股发行价为4.75港元,为指导价格区间4.75-5.21港元下限,公司募资总额为42.75亿港元。

然而,上市当日,青岛银行股价盘中跌破4.75港元,发行前4天一直处于低位盘旋,12月8日收于4.74港元。

与破发相呼应的是,新股认购不足。

青岛银行所发行股份的认购热情并不高。根据招股书,假设发售价为4.75港元,则基石投资者将认购或购买的发售股份总数为6.78亿股,相当于约68.54%的发售股份。值得注意的是,基石投资者中包括互联网借贷平台LendingClub的联合创始人苏海德,他所持合资公司将认购本次发行股份的20.2%。

对于港股遇冷的原因,记者昨日致电青岛银行董秘,但截至发稿时,未获得对方回应。

“一度跌破发行价、认购不足,这些都表明青岛银行等城商行在港股受资本追捧程度不高,这也在情理之中。”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对记者分析称。

不过,郭田勇表示,对于已经上市的青岛银行来说,略低于发行价并不是发展中的大碍,相比于股价,IPO募集到资金,为银行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更为实在。并且,青岛银行的后续融资也并不一定在香港做,国内市场好,也不排除再回到A股上市的可能。

“港股门槛一直都比较低,实行注册制,因此一直不是内地银行股上市的首选之地,内地银行通常不愿赴港上市”,银行分析师王剑表示,另外,港股存在上市银行良莠不齐的状况,好坏呈现两极化。

为上市谋划多年

青岛银行早在2008年由青岛市商业银行正式更名后,就已经为上市做准备,却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在公开报道中,青岛银行谋求上市之路的征程长达8年之久。

此后外界常将青岛银行的举动与上市相关联。2011年1月,大股东青岛海尔又对青岛银行进行了增资扩股,增资20亿元,提高了该行的资本充足率,此举也一度被市场认为是为上市作铺垫。

提速发生在2012年9月,青岛银行在9月7日发布公告称,“现已接受中信证券的辅导”,意味着青岛银行迈出了上市漫漫征途的实质性一步。

但监管层对城商行的IPO节奏却一直有所控制。开源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杨海曾对媒体分析称,监管层鼓励城商行的发展,主要是作为大型金融机构的补充,而不是希望它们迅速扩张,因而虽然重新允许上市,但是监管层会选择性地压一压,进度不会太快。

上市之路对城商行来说从不轻松。本月在港上市的锦州银行公开发售仅获得4%认购,创新低。在内地银行坏账问题恶化,加上涉及汉能的债务问题的双重打击下,上市“寒流”愈加严重。

本次青岛银行宣布登陆港股,被业内解读为拉开城商行赴港上市的序幕。

意在提升资本充足率

尽管上市路途艰难,但提高资本充足率依然为城商行求上市提供了原动力。

银行分析师王剑认为,有多家排队IPO的城商行资本充足率都比较高,不过面临不断上升的银行业风险,让资本充足率再上一层楼也成为城商行进一步扩展业务的需要。

而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青岛银行的总资产近1800亿元人民币,营业收入达36.25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8.6%,资本充足率为13.15%。

而该行董事长郭少泉表示,上市后集团资本充足率将达到15%,并指出节约资本是主要途径。昨日,青岛银行未就上市动因回复记者的采访。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合理的资本充足率一方面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同时也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

事实上,提高资本充足率是青岛银行近年的发展策略。根据本次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该行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78%、10.1%,分别较去年末上升2.03个和0.38个百分点,不过2013年、2014年全年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88%和10.75%,仅略高于监管要求的10.5%底线。

“随着银行风险加剧,以及未来业务发展,都对资本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郭田勇表示,央行对银行资本的监管不会出现放松的可能,银行业务要继续发展,对资本金的支撑作用会有高要求,这也是城商行纷纷谋求上市的动力源泉。

城商行纷纷赴港上市

中国银行的上市潮大致可分为三部曲,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引领前两波上市潮,而城商行等地方性银行则主导了第三波银行上市潮。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波上市潮的目的地有所变化,A股IPO进展缓慢之后,越来越多城商行将目标锁定在了港股。

就在青岛银行提交H股申请一个多月后,9月30日,郑州银行向港交所提交上市预披露文件,成为第7家向港交所提出IPO申请的境内城商行。

不过,登陆港股之后,城商行依然面临诸多成长烦恼。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重庆银行、盛京银行、青岛银行、锦州银行等城商行赴港上市。但在港市场认可度不高。

记者盘点多家在港上市内地城商行发现,截至12月7日,重庆银行、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等多家都已跌破发行价。

同时,内地银行业还面临净利下降、业务创新的挑战。

青岛银行在招股书中提到的经营难题是城商行成长烦恼的缩影。利率市场化加大银行业竞争,商业银行希望以更具吸引力的利率发放贷款、吸收存款,这就可能收窄商业银行净利息的收益率。

政策方面,《存款保险条例》在今年5月1日生效,规定银行破产时存款人最高可获得最高50万元的补偿,银行需根据条例支付保费,这增加了银行的营业成本,对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除了H股之外,监管部门也在试图为城商行发展另辟蹊径。

银监会副主席曹宇曾表示,将支持银行通过引进合格股东进行增资扩股,还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包括在新三板上市。目前,齐鲁银行已经率先登陆新三板,还有多家银行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新三板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