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沪港通“通车”在即 A股实行T+0乃大势所趋

随着沪港通“通车”时间的明确,市场对恢复T+0机制的期待再起。有声音质疑T+0交易会造成股票价格过度波动,导致股市投机氛围浓厚,因此建议谨慎实行。但笔者认为,在维护两地市场公平,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高市场效率的背景下,A股市场应加快T+0交易制度研究评估的脚步,在防控风险的基础上开展试点。

A股T+0交易
A股T+0交易

T+0是指日内回转交易,即投资者就同一个标的在同一个交易日内,先买进后卖出或者先卖空后买进的行为。目前,专业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工具实现T+0,一些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在申购环节允许当日申购的份额当日卖出,同时,机构投资者通过证券信用账户的融资融券等操作,均实现了变相的T+0交易,但由于这些平台门槛要求过高,中小投资者因资金等原因,无法像机构和大户那样通过T+0方式实施日内交易策略进行风险对冲,在跟风买进股票后难以及时卖出规避风险,往往出现被套的情况。

沪港通股票交易在即,除了给两地资本市场引入资金活水外,这一互联互通机制更多的应该是连接双方在制度层面上的统一完善过程。从交易机制差异来看,沪港两地市场最为明显的区别是股票T+0交易制度,港股实行的是T+0交易,如果对应的A股不能T+0的话,势必就会削减A股对香港乃至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纵观全球资本市场,T+0交易是通行的一项交易制度,美国、日本等证券市场均允许这种日内回转交易,而且不少市场的日内交易十分活跃。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A股曾经实行过T+0交易,但由于当时股市投机过度,散户、庄户的炒作风气严重,股市大起大落的现象明显,T+0交易被认为助长了市场炒作,直接被法律禁止。2005年《证券法》修订,取消了有关“当日买入的股票,不得当日卖出”的规定,因此,A股推行T+0交易制度不存在法律障碍。

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已经改变,A股市场的总市值也从原来20多亿元飙升至如今的24万亿。在市场容量持续增大的同时,A股却出现了新增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以中国石油、工商银行为主的超级权重股一直遭到市场的冷待,市场仅有的存量流动性基本无法撬动高达万亿的市值品种,对此,在以存量资金,加上部分新增流动性为主导的市场中,需要有多种灵活性的工具进行激活。

T+0或许是提高市场活力和流动性的一剂良药。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市场定价效率,使投资者规避隔日股价波动风险。对于不能通过ETF申赎组合操作或股指期货对冲等手段管理风险的中小投资者而言,进一步增加了交易渠道。

不可否认的是,T+0对于当前以散户为主导的中国资本市场而言,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或诱发结算风险、加剧市场波动、增加市场操纵行为,这就需要分步研究推进T+0机制。此前,有监管人士透露,上证50等大盘蓝筹股有望成为T+0初期试点,事实上,此举具有探索性的意义。在当前披露的上证50成分股名单中,银行股占据近20%的份额。其中,大部分银行股的动态市盈率已经低至5倍以下,远远低于国际成熟市场的银行股票估值,同时,换手率相对较低。代表蓝筹股的上证50指数的静态市盈率仅为7倍,远低于上证综指的静态市盈率水平。以该指数股票作为先行先试的指标,不仅能够激活长期疲软的成分股股票,还能测试市场对T+0机制的反应,并且监管层还能适时调整监管策略。

除了划定初期试点股票外,还应限制回转交易次数和规模。以日本东京证交所为例,T+0交易下,一笔资金一天内只能交易一次,而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市场规定了日内交易者每天的交易规模,限于其上一个交易日所持股票市值与维持保证金的4倍,这些无疑与控制风险,防范过度投机的考量有关。

此外,为避免风险承担能力不足的中小投资者参与回转交易,还应在初期对回转交易进行严格监管并设置一定的投资者门槛,做好投资者教育,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对于那些可能影响市场,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在日常监管和事后处罚方面辅之以多种配套手段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