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中小板10年造千位高管身价过亿 王传福居首

尽管当初是作为创业板的过渡被推出,但10年来,中小板这名“A股救火队员”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

10年来,中小板已经成为培育隐形冠军的摇篮,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截至今年1月,沪深两市157个细分行业中,29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就在中小板,其中,比亚迪、海康威视、苏宁云商等市值都已经达数百亿元。

10年来,中小板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造富工厂。719家中小板公司累计融资近9000亿元,有1127位高管靠持股身家过亿元;A股十大富豪中,有7位来自中小板;向包括中小股民在内的股东发放现金分红累计1455.99亿元。

然而,中小板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上市门槛与主板一样严苛,阻挡了许多渴望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市值小,屡遭资金爆炒,股价异动频发;信息披露不及时,内幕交易令中小投资者利益难保……

10年,是一个总结,更是一个起点。未来,中小板将给市场带来什么新的期待和猜想……

因一直忙着筹措创业板、暂停主板IPO,2004年年初的深交所,已经有3年多没有新股上市了。迟迟没有新股上市,股票交易也不活跃,导致深交所的两大收入来源:上市公司发行费和证券交易经手费的增长有限。

不愿被日益边缘化,深交所提出了一个恢复市场人气和融资功能的方案:设立中小板,欢迎高科技企业上市,以作为创业板的过渡,为下一步推出创业板做好基础性工作。

2004年5月27日,该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准;当年6月25日,新和成(002001.SZ)、江苏琼花(002002.SZ,现称“鸿达兴业”)、伟星股份(002003.SZ)等8家民营公司组成中小板“新八股”上市尝鲜;当年,共有38家公司登陆中小板,股票成交额为822.63亿元。

2014年5月27日,中小板迎来10周年。十年间,中小板为投资者、企业家、产业及市场等带来了什么?

10年间,上市公司数量增加18倍,融资规模增加79倍,总市值增加90倍

据深交所提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关于中小板十周年运行情况的总结材料显示,截至2014年4月30日,中小企业板共有719家上市公司,是2004年的19倍,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融资规模达到7305亿元,是2004年全年融资额的80倍,其中IPO融资规模4864亿元,再融资规模2441亿元。截至2014年4月30日,中小板公司总股本2944亿股,累计总成交金额44.28万亿元,股票总市值达3.76万亿元,约占深市市值的43%。

十年间,中小板的资源配置功能得到发挥,解决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中小板成为支持中国金融体系构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多层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军。

其中,比亚迪(002594.SZ)、海康威视(002415.SZ)的总市值已超过700亿元,位列深市A股总市值的前十名,成为中小板中的领跑者。10年来,中小板综合指数从最初的1000点,最高时到达8017.67点,截至2014年4月30日为5987.12点,见证了中小板市场的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值得关注的是,中小板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也逐年稳步上升。2004年6月25日,中小板机构投资者占市场比例为22.59%,到2014年4月30日,这一比例已上升到53.63%,机构家数达到2.23万家。

A股十大富豪:7位出身中小板

沪深两市共有157个细分行业,其中29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中小板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4倍,同期中小板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从6.5亿元增长到24.83亿元,增长2.82倍,平均净利润从0.4亿元增长到1.47亿元,增长2.68倍。

“总体上看,10年来中小板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快速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轨迹,同时中小板业绩增速领先于国内生产总值也反映了中小板市场的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国信证券副总裁胡华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2004年到现在,随着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我们推荐上市的中小板企业行业变化较大,最早制造业比较多,现在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越来越多,消费类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经过10年的发展,中小板已经成为培育隐形冠军的摇篮,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据统计,截至2014年1月底,沪深两市157个细分行业中,29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中小板。不少中小板公司已经成长为行业的巨人,早已不再是中小企业,如市值排名前三的比亚迪、海康威视、苏宁云商(002024.SZ)等市值都已经达数百亿元。比亚迪、苏宁云商、北斗星通(002151.SZ)、科大讯飞(002230.SZ)等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排行业前列。

中小板的造富能力更不容小觑。梳理2013年A股市场,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成为持股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高管,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在2013年末价值高达215.02亿元。中小板市值第一、跻身全球技术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列的比亚迪,十几年前还只是一家从事手机配件电池生产的无名企业。

放眼整个A股市场,前十位身家最高的企业高管中,有7位都来自中小板。除王传福外,如大华股份(002236.SZ)董事长傅利泉以201.36亿元持股市值排名第二,苏宁云商董事长张近东以176.25亿元名列第三,海康威视副董事长龚虹嘉以170.94亿元名列第四,杰瑞股份董事长孙伟杰以118亿元名列第七,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以117.81亿元名列第八,歌尔声学董事长姜滨以109.86亿元名列第九。

统计显示,中小板的造富能力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密切相关。过去10年,中小板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从2004年的0.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56%,截至2013年累计实现净利润4895.51亿元,平均每年有69%的公司业绩同比增长,其中有30%的公司业绩同比增长30%以上,体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

中小板造富记
中小板造富记

1500多亿元分红:三成利润回馈股民是“硬道理”

中小板第一股新和成,10年累计现金分红20.56亿元,超过公司募资总和

刚刚开业时的中小板并没有得到投资者的青睐,2010年以前,中小板一年的成交额还不到两万亿元,这个数字还不到当时整个A股股市成交额的一成。

“中小板以民营企业为主,2004年推出之时,社会各界对于民营企业的诚信、规范水平都存在较大质疑。”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总监田颇说。至2004年底,中小板上市的公司共有38家,融资规模为91.08亿元,股票市值才413.43亿元。上市公司不仅市值小,其实际流通的股本数也很小。

“2010年前,投资者不是很喜欢炒小票(即在A股市场流通股数量较小的中小公司股票)。”平安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缴文超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称,当时的上证综指还处于3000点上方,而2007年时大盘还一度达到过6000点的高位,这说明当时带动股市上涨的股票多为权重股、大盘股。很多人因此习惯于炒作大盘股。

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袭来,市场的投资风格急转。“一方面,国家的4万亿投资计划,让许多优质公司都登陆中小板;另一方面,大家发现大盘股往往都易受到经济周期影响,公司并没有很好的成长性。”缴文超回忆道,大公司的股票普遍下跌,当时投资者开始挖掘更具有成长性、盈利前景更好的新兴公司。而中小板上市企业的成长性开始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此外,中小板上市公司多为民营企业,总的股份数少,易于被资金操纵,股价易大起大落,便于套利,更受到一些惯于投机的投资者青睐。中小板自此开始成为投资者交易的重点市场。

2010年中小板综合指数达到了迄今为止的最高点8017.67点,成交额突破8万亿元,上市公司数达567家,当年上市公司通过中小板筹措了资金2350亿元,为深市当年筹资额度半壁江山。伴随着中小板上市热潮,2010年深交所IPO的募资总额达3011亿元,首次超过上交所的IPO总额。截至今年6月初,中小板交易额已经占A股交易额的四分之一。

尽管中小板公司容易出现快速上涨的行情是投资中小板的重要理由,但投资者对中小板的认可,还与公司不俗的分红比例密不可分。据深交所关于中小板十周年运行情况的总结资料显示,从2004年至2013年的10年间,中小板公司合计分红1546.98亿元,占累计实现净利润合计额的32%。如中小板第一股新和成,上市10年来累计现金分红20.56亿元,甚至超过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募集资金之和。

中小板造富记
中小板造富记

98家公司违规:中小板的“民企难题”

10年来,中小板累计作出公开谴责20次,通报批评139次,发出监管函及关注函合计1525份

今年6月4日,四川科伦药业(002422.SZ)公告,因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给予警告,并处30万元罚款。6月6日,该公司在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提供的网上平台举行公开致歉会。

深交所关于中小板十周年运行情况的总结资料显示,目前民营公司在中小板中的占比高达78.86%。由封闭型的家族企业转型为公开性的上市公司,大多数公司在公司治理上都面临新的挑战。不少公司规范运作意识薄弱,未能按照公众公司的严格标准运作经营,出现了关联方资金占用、违规担保、隐瞒日常关联交易行为等违规事实。

比如,首批上市的江苏琼花,就在上市后第二个月被查出有违规使用资金却未经披露,遭遇深交所谴责。这给当时刚刚起步的中小板市场带来不小的震动。

而2010年震惊一时的绿大地(002200.SZ)欺诈发行上市案,也发生在中小板。该公司一度试图将巨亏1.5亿元的财务报表包装至盈利过亿元,同时在IPO初期更涉嫌给多项核心财务数据造假,虚增3亿元的收入,骗取投资人认购其股票,并募集资金3.46亿元。最终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绿大地犯欺诈发行股票罪、伪造金融票证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判处罚金1040万元;公司原实际控制人何学葵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绿大地案被称为中小板第一案。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