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贵金属交易乱象丛生 做市商模式面临挑战



黄金

“做市商制度的交易模式早晚会终结,只是时间问题。”国内一家现货交易所负责人表示。

国内贵金属现货交易市场因缺乏必要监管导致风险事件频发,尤其是比较普遍的做市商制度更是饱受批评。近日有消息称,江苏省金融办已发布关于叫停贵金属做市商模式的通知,并要求江苏各地金融办于5月15日前对辖内交易场所的交易模式进行一次检查。

现货贵金属交易所做市商制度早在2012年就已经被国务院办公厅列入清理整顿名单,但由于地方政府监管乏力,做市商制度依然十分流行。

做市商的对赌交易

“在贵金属现货交易市场,做市商制度很普遍,但国内缺乏对这一领域的监管,导致做市商制度很容易被操纵。”上述负责人说。

根据市场流传的江苏省金融办的通知,部分交易场所在白银等贵金属交易中采用了存在严重利益冲突的交易模式,即经纪商会员直接或间接充当其经纪客户的交易对手、持有交易净头寸,也被称为“分散式柜台交易”。这种交易模式并不能起到鼓励经纪商会员提高经纪服务水平的作用,存在极大风险。同时也是白银等贵金属交易中出现各种侵害投资者利益现象的重要原因。

该通知还要求,已经采用前述交易模式的交易场所,必须改变交易模式,新交易模式逐级报至省金融办审核,审核同意后,须在12月31日前完成新交易系统的改造,各类交易场所新品种上市一律不得采用前述交易模式。

据了解,与证监会直接监管的六家证券期货交易所不同,大多数现货贵金属交易平台往往由自然人或者企业投资设立,只需要省政府批准即可,通过出售会员牌照和交易手续费盈利,会员牌照费往往高达50万至200万,甚至500万元,此外还有每年数万元的会员管理费,且其交易透明性相对较低。

一位贵金属交易员此前也称:“多数贵金属交易所并未发布交易数据以及详细的交易规则,但实质上则是做市商制度,只是名称不同,在国内也常被称为分散式柜台交易。”

中国国际期货研究院副院长王红英对示:“现货贵金属交易所利用期货的模式来进行交易,甚至采用坐庄做市商的模式,很多单子并未进入交易所,就形成了对赌的交易机制,这很明显就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客户亏钱了,做市商就赚钱了。”

上述交易员还透露,做市商付给交易所的会员费很高,且权限较大,大部分客户交易指令都在做市商内部对冲,有些指令并没有再往交易所发送,而是直接和做市商的虚拟对手单撮合成交,在交易中大部分客户是亏损的,所以做市商一般均会盈利。如果客户能稳定盈利,有些不正规的做市商则会限制客户盈利部分出金,即“黑盘”风险。

地方监管乏力

“现阶段贵金属市场还处于监管真空地带,地方政府与这些白银等现货大宗交易平台的利益关联度较大,这也是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动力监管甚至取缔的原因。”一位贵金属经营公司经理表示。

事实上,国内众多地方现货交易所的做市商交易模式早在2012年交易所清理整顿时就被列入清理之列,但目前国内众多地方现货交易所依然采用做市商交易模式。

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即国发办37号文),37号文明确指出,违反下列规定之一的交易场所及其分支机构,应予以清理整顿。其中包括不得采取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集中交易方式”包括集合竞价、连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交易方式。

而此次江苏省率先叫停以做市商模式进行交易的相关产品,也是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清理整顿文件后,除天津贵金属交易市场取消黄金盘后,全国到目前为止唯一一家针对贵金属交易中心交易的产品而做出的相关规定。

证监会数据显示,2012年开始清理整顿交易所之后,截至2013年底,交易所和贵金属经营公司林立的天津市和云南省仍未通过交易所清理整顿验收。

与期货不同,现货市场的定位即在于交割,而地方现货交易平台很少有交割,逐渐变成了价格符号的炒作平台。值得注意的是,根据37号文的要求,名称中未使用“交易所”字样的各类交易场所的监管办法,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现货交易平台已经成为继土地财政之后地方政府的一大财政来源,而目前监管的职责又下放至地方政府,且更多的交易所已经更名为交易中心以规避更严格的监管,导致地方政府的整顿监管有名无实。”上述经理还称。

“虽然之前进行了清理,但是打击的力度还是不够的,对这些模式的监管,存在法律和政策的空白,他们都是以交易公司的名义来做。”王红英透露。

“不可忽视的是,除地处天津持有‘先行先试’尚方宝剑的部分贵金属交易平台外,做市商制度下的白银等贵金属交易仍大旗不倒,其他省市金融办也就同样对白银的做市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位业内人士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