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消费 正文

年轻人结婚随礼成“尴尬仪式”? 得要看自己的选择

份子钱随得多,自己“肉疼”;随得少,又担心伤面子……对于刚刚大学毕业,又无多少经济来源的年轻人,随礼问题颇让人头疼。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一女子与闺蜜及闺蜜前男友是同学。闺蜜前男友结婚时,两次发出邀请,还暗示怕新娘尴尬,要其“礼到人别到”,女子念在大家都是同学,托人带去礼金。谁知近日该女子结婚,微信通知对方时,才发现对方早已把自己拉黑……

结婚随礼成尴尬
结婚随礼成尴尬

此案例中的关系较复杂,但反映出来的结婚随礼问题,绝对不是个例。面对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很多年轻人也许会和新闻中的女士一样,有各种纠结和疑惑。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在一个三线城市上大学,与一些初高中同学还保持着联系,但基本上属于平常不聊天、不问候那种。上大四那年某一天,一位许久不联系的初中同学通过QQ找到我,当窗口闪出来的那一刻,我就意料到“多半是结婚,或是要过生日请客了”。

本来,我即将毕业,按理说应该学会独立面对这些人情往来,但是当同学请我时,说实话,内心很挣扎。一方面,我几乎没有独立经济来源,只有在媒体发稿时挣的稿费,和一些早已工作的同学相比,收入还不够我随一份礼;另一方面,有些同学已经很久不联系,一联系,就指不定是结婚还是过生日请客随礼的事,这种同学的邀请,就像是感情的鸡肋。

前不久,我和几位高中同学在饭桌上讨论了这事。有人提倡:“以后我们当中谁要结婚或者请客时,随礼不要太多,就只要×××元就行了!”当时在座的几个人之中,家庭经济情况各不相同,提出建议的同学家里情况还算不错,想必对于礼金数额多少,他也没过多在意。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提倡。

如果某些同学之间私下关系好,他可能会随礼随得更多,那么对于其他按照“规定”来随礼的人来说,随少了,是不是说明关系就会变淡?除此之外,如果有人经常连续办酒席,加上各种随份子的名目,是去还是不去呢?

在这个过程当中,份子钱已经变成了年轻人的“不可承受之重”。初入社会,年轻人不懂人情往来,这倒无可厚非,怕就怕这种所谓的人情往来,到最后成了大家的“尴尬仪式”。如果朋友和同学之间关系真的好,就算不随礼也不会损害友谊。但是,当别人都在随礼且随的是一份大礼的时候,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因为从众心理而多出钱呢?

有的人家里经济状况较好,并不会在乎随礼多少。但是互相随礼的风气,不仅是“今天花的钱,明天收回来”这么简单。其中的请客方式、礼金多少等,已经越来越充满着“仪式感”。尤其在农村地区,反反复复的人情往来,给年轻人带来了“仪式灾难”,而大量的人情消费,非但对维护朋友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没有助益,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反倒成了日常生活的沉重负担。

老一代传下来的人情世故,在年轻人眼中,仍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目前农村地区过高的随礼金额,恰恰说明人情关系的异化。如果人情关系都用金钱关系来衡量,势必就会以随多随少,来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疏、感情浓淡。到时候,随礼文化就会成为新一种困扰。另一方面,中国人爱面子,这是促使份子钱不断水涨船高的重要原因,但面子心理会让很多人在人情链条中痛苦煎熬。年轻人叫苦不迭,整个社会的人际交流氛围就会走偏。

要想随礼问题不再令人头疼,关键就要看自己如何选择。是打破传统还是墨守陈规,是移风易俗还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同家庭和不同态度的人,或许都会有不同选择。我衷心希望,切莫让份子钱变成人情债,也切莫让随礼变得越来越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