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消费 正文

北京社区医院八成沦为“药铺”

到社区医院挂号主要是拿药而不是看病。这是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10月23日公布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结果。近八成(75.2%)的居民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目的是“开药”,其中老年人开药比例最大,而选择“康复理疗”和“妇幼保健”的比例则不足两成。社区医生水平成为居民看病最担心的因素。

社区医院八成沦为药铺
社区医院八成沦为药铺

近日,一项来自北京市统计局的调查报告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居民议论的焦点。在公布的1197名调查受访者中,近八成居民表示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是以“开药”为主。如果从年龄段细分,61岁以上的老年人更是以高达83.1%的比例显示,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开药”。那么,为什么北京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会沦为居民的“药铺”呢?

不相信社区医生诊断水平成为最大的制约。记者了解到,很多社区居民到医院开药是拿着医院药方去索药的。也就是说,居民都是跟大夫提出自己要取什么药,而不是请医生开药。一位胡姓老先生告诉记者:“我主要是因为腿脚不方便,才到社区医院取药。这里不用上下楼来回跑,照顾的也周到。”当问及医生水平时,居民们很多都表示,更多的是一些跌打损伤的外伤可以请社区医生诊疗,而关乎孩子健康和跟康复有关的疾病诊疗则不到社区医疗机构进行首诊。

据此次公布的调查显示,居民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常见病治疗比例为59.7%,进行慢性病治疗、常规体检和打针输液等治疗的市民比例在24.1%-26.2%,而选择“康复理疗”和“妇幼保健”的比例则不足两成。

调查中有44.6%的受访居民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提高医护人员水平”,远郊区县市民对提高社区医院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意愿更迫切,调查中城市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市民选择此项的比例依次递增,分别为27.5%、38.7%、46%和57.4%。与此同时,有27.9%的人希望社区医院“加强医护人员与大医院的轮岗及交流”机制,提升医护人员临床水平,缩小社区医院和大医院在医疗水平方面的差距。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这实际上是在促进医疗服务向社区机构倾斜。但是,摆在居民面前亟须解决的仍然是基层社区卫生全科人才的稀缺和医疗水平的不足。

按照国务院《意见》中明确指出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要求,截至2014年,北京市全科医生数量为5875人,每万名常住居民拥有全科医生2.7人,虽已率先达到《意见》标准,但与居民的期待仍存差距,调查中有34.3%的人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增加全科医生数量”,充实基层医疗队伍。

调查中询问居民“最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时,“家庭医生式服务”和“上门服务”广受期待,选择比例分别为33.3%和32.8%,位列选项的第二三位。然而,据记者调查,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提供上门服务的医生微乎其微,坐诊开药仍然是主要服务功能。

来自北京市统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今后改进提出的四点期望分别是:提高医护人员水平44.6%、增加药品种类45.9%、加强医护人员与大医院的轮岗及交流27.9%和增加全科医生数量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