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青蒿产业乱象:疯狂“抢草”致价格坐过山车(2)
事实上,早在2001年,世卫组织就正式启动了针对药品的预认证项目,旨在使更多的病人能够获得符合质量标准,安全、有效的药物。
在抗疟药方面,瑞士诺华、法国赛诺菲和5家印度公司,以及中国复星医药旗下桂林南药等共8家企业的口服ACT通过世卫组织药品预认证,桂林南药至今仍是唯一通过该项认证的中国抗疟药生产商,其原研的青蒿素类注射剂Artesun是世卫组织推荐的治疗重症疟疾的首选用药。
而作为诺华蒿甲醚原料的供应商,昆药集团也同时拥有蒿甲醚针剂的生产批文,在完成对华方科泰的收购后,进一步获得了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等青蒿素类产品,目前其蒿甲醚针剂和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科泰复)也都在申请WHO-PQ认证希望进入“公立市场”。
此外,浙江医药为诺华提供Coartem(蒿甲醚+本芴醇)的组分本芴醇,并同时有蒿甲醚原料批文;浙江新和成则具有青蒿琥酯制剂和原料、双氢青蒿素制剂批文;华润双鹤拥有双氢青蒿素制剂批文;白云山有青蒿素批文等。
但更多的中国青蒿卖家,多年来一直处在价值链的最末端。
以2004年为分界,成长于田间的中国蒿草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004年5月,由于以往全球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奎宁系列药物治疗效果减弱,WHO正式推荐使用以青蒿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ACT),当年,WHO以提供预测的方式要求诺华提供600万人份的复方蒿甲醚;2005年,WHO给诺华的生产预测激增至3300万人份。
2005年6月开始,在青蒿资源最优的重庆各县,不仅大量野生青蒿被提前收割,甚至不少人工种植的蒿草也被偷盗——从终端传递的需求在重庆迅速升温,不少蒿草种植商和收购商都开始疯狂“抢草”。
“农户在草里面掺假,提前收割,因为青蒿含量太低根本没法用,大家都疯了。”昨日,某不愿透露姓名的蒿草商向记者回忆说。
这样无序的资源抢夺在后来的几年里导致蒿草价格剧烈起伏,一直到2007年,18家四川和重庆的蒿草商公开诺华未兑现其口头收购承诺,导致这一矛盾在全国范围内彻底爆发。
2007年当年,占据中国青蒿素原料采购六成左右份额的诺华只采购了55.5吨的订单,国内大批制药企业生产线停工闲置,中国最大的青蒿素原料生产企业重庆华立公司也宣布,2007年上半年该公司预计亏损约7000万元。
2007年年中,青蒿素价格从最红火时的每公斤8000元跌到了每公斤1350元,而生产青蒿素的成本在每公斤2000元左右。
近几年来,青蒿收购价格持续下降,2012年的最高价是3.5元/斤,2013年是1.8元/斤,2014年是1.4元/斤,其中2013年和今年的降价幅度最大,接近或达到50%,青蒿市场整体稳定没有大幅跳涨是造成这一源头收购价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以青蒿主产区重庆丰都的数据为例,2015年,青蒿收购价最高为0.7元/斤,较上年同期下降一半。
“现在大家只是没有前几年那么疯罢了,但是(蒿)草的价格还是低,国外的订单没那么多,国内企业大部分都是收(蒿)草卖草做原料的,即便它们是做原料药,也赚的只是辛苦钱。”前述采购商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