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公司研究正文

区域股权市场监管草案下发 存量“私募债”隐患多(2)

“股权市场+互金”模式将无以为继

几天前,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即将发售的“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理财产品胎死腹中,才让市场注意到,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整顿将极大影响到互联网金融产品。

“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官网介绍:“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位于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注册资本6000万元,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有控股的金融资产交易场所,于2014年4月18日正式开业运营。”

而在2016年底出现兑付危机的“侨兴债”则是在“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备案,并由其将产品信息发布到招财宝平台。这个“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又是由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管理委员会牵头,联合多家公司共同组建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并于2013年7月11日挂牌成立,10月29日正式开业。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亿元,注册地在佛山市南海区,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管理。

除了这两家,广东省还有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其官网介绍,“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深圳)有限公司是广东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核心组织机构,注册资本11.774亿元。”

这些注册在同一省份、功能相近的股权市场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而通过这些股权市场融资的企业就更是五花八门。

不过,不管是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还是前海股权交易中心,都和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实际上,为了规避公开发行的限制,部分区域性股交中心大都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拆分企业私募债。此类产品往往采取约定收益、多期并行、滚动发行的方式,使得每期产品的实际购买人数少于200人。

2月下旬,某知名互金公司代销的、由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所发售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最终被叫停。原因就是监管层已经对区域性股权市场进行整顿,不允许其再发行所谓的“企业私募债券”,更不允许其拆分销售。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招财宝、百度、网金社等所有通过区域股交中心拆标并公开销售的模式将终结。

存量“私募债”隐患重重

“侨兴债”违约问题把互金产品的风险暴露在大众面前。虽然这款产品最终刚性兑付了,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警报远没有解除。更糟糕的是,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投资者都无法知道存续的“股权市场+互金公司”的“私募债”规模多大,今年到期的又有多少。

兴业证券的研报表示,2012—2013年,受制于当时流动性紧张及其自身高风险的特征,投资者对私募债谨慎态度明显,发行量分别在3890亿元和5994亿元。2014年之后,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开始逐步放量。由于2014年之后私募债发行规模快速扩张,并且发行期限多为3—5年,对后期形成了集中到期的压力。

兴业证券称,2017年私募债到期规模高达7228亿元,较2016年同比上升34%。从月份分布来看,到期主要集中在3、5、6、9、11等几个月份,由于债券收益率上升,加上金融机构对信用债配置需求较弱,企业的再融资难度上升,可能会加大其到期兑付压力。

其次,无担保私募债绝对规模大,值得关注。虽然到期债券中有担保的比重从2013年的1%上升到2017年的9%,但由于到期规模的快速扩张,绝对数量上无担保的债券规模翻了近十倍。这意味着大量即将到期的中小企业私募债面临着无担保、无增信的局面。

记者注意到,兴业证券报告中所指的私募债是指在交易所发行、交易的中小企业私募债,集合债,集合票据,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交易的PPN(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和私募发行的公司债。而通过区域股权市场备案的所谓“私募债”更像是资信欠佳的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直接向投资人借钱,没有信用评级,连垃圾债都算不上。而区域性股权市场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往往“合作”,把私募债“大拆小”,化整为零。

某金融界资深人士介绍,虽然银行间、交易所的私募债也有违约,但在像区域性股交中心这样的平台备案的企业私募债,其违约风险远远高于标准债券,且这类债券的违约并不为外界所知。如果比照2017年即将到期的正规私募债,这种在区域性股交中心备案的“企业私募债”显然风险更高,更容易爆雷。而且通过拆分,原本在机构之间发生的债券违约已经传导扩散到中小投资者,极易引发纠纷。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