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理财 正文

校园贷背后巨大的风险 催收方式花样多(2)

风险难控:易将风险转嫁给家庭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除了趣分期之外,其他一些提供消费贷款的平台,如分期乐、名校贷等,所需要核查、收集的信息大同小异,均包含个人身份信息、父母及室友联系方式、学籍信息等;而对于像孙明这样拥有硕士学历的学生而言,一般都会授予5000元至50000元不等的信用额度。

这样的消费贷款审批流程,在信用卡专家、我爱卡增值业务部总监董峥看来,过于简单。

“这种向在校大学生发放消费贷款的情况,与2009年以前各大银行推出的大学生信用卡如出一辙。由于面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的风险太高,这些信用卡在2009年便被国家有关规定限制了。”董峥表示。

董峥所说的“国家有关规定”,指的是2009年7月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遵循审慎原则向学生发放信用卡,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向已满18周岁但无固定工作、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发放信用卡时,必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

自此之后,各大银行均陆续停止了大学生信用卡的审批;即便并未暂停的大学生信用卡,大多也采取了封停或调低授信额度的做法,以控制大学生信用卡风险。

董峥表示,大学生普遍没有稳定收入,生活费用支出大多依靠父母,在仅仅确认在校大学生身份的情况下就对其发放消费贷款,难以保证大学生有能力如期偿还。

“这种做法,只会盲目扩大大学生这一非稳定收入阶层的过度透支消费,在无力还款的情况下,只能将这种经济压力转移给其父母、家庭。因此,我坚决反对这样的贷款发放。”董峥强调。

网贷315首席分析师洪厚兴也认为,这样简单的审核过程,难以把控风险。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本的大量涌进,让相关平台放松了审核、风控等相应流程。

名目繁多:是取现手续费还是利息

申请1000元消费贷款的时候,孙明便注意到,“趣白条”页面上特别强调了“新用户1000元1期免息”的优惠信息。本以为到期仅需要偿还1000元本金的他,却发现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这1000元确实给我免除了利息,但却收取了我20元的取现手续费。”孙明发现,1个月借款期限到期后,自己最终需要给趣分期还款1020元,“这个20元手续费,难道不就是平台收取的利息么?只不过是巧立名目、换了个叫法罢了。”

这样的情况,在各大平台中均存在,手续费、服务费、咨询费等称谓各有不同。对此,京师律师事务所互联网金融法律事务部主任、高级合伙人左胜高律师认为,能否将平台收取的费用看作是相关借款的利息,关键在于平台在借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在很多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中,平台起到的是信息中介服务的作用,撮合了出借人和借款人双方达成借款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平台收取的费用就是中介服务费,不能被计入借款利息中。”左胜高说,“而如果平台在借款中扮演出借人的角色或者与出借人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则平台收取的各种费用,无论叫服务费也好、叫手续费也罢,全都应当计入借款利息之中。”

对于“趣白条”所借出的消费贷款的资金来源,法治周末记者询问了趣分期客服人员,其客服人员表示,该信息属于风控机密,无法告知。

孙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据他了解,趣分期发放给大学生的消费贷款,是用其自有资金进行先行垫付,在发放贷款、获得对消费者的分期债权后,将这部分债权借P2P平台转让给投资者,从而提前回笼资金循环放贷。

左胜高表示,如果情况属实,那么趣分期实际上就是贷款的出借人,因而其收取的费用,应当被认为是贷款的利息。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