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理财 正文

各种花式骗术迷人眼 “捂”紧父母的钱包(2)

中老年人易“入坑”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每每骗局曝光,最受伤的往往就是我们的父母长辈,而这样的金钱损失对长辈的心情和家庭的安定无疑都是非常严重的打击。

以典型的电信诈骗为例,根据腾讯安全发布的《2015反信息诈骗大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接到诈骗信息的人数高达4.38亿,占总人口32%。《报告》分析发现,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最容易上当受骗,占受骗总人数的62%。

明明是饱经风雨、阅历丰富的群体,为何成了破财吃亏、受骗上当的重点受害者?相关专家分析称,中老年人的群体特征决定其容易被“算计”。首先,步入中老年后,人的心智水平有所弱化,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逐步下降,缺乏识别骗局的能力;其次,中老年人一般都有一笔不小的积蓄,容易被“有心人”盯上;再次,中老年人通常较节俭,重人情,容易受到小恩小惠以及情感攻势的影响;最后,中老年人对新兴产品、技术不够了解,缺少风险意识,因此容易受到误导和迷惑,最终入坑。

“捂”紧父母的钱包

可以说,时代在不断进步,针对父母长辈的骗术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无论是通过短信电话进行的“诈骗”、路边上演的“双簧”,还是无所不在“推销”,说到底,大部分骗局都是利用了上述中老年人种种“易入坑”的群体特征。作为父母最信任的依靠,拥有较高防骗意识及辨识能力的小辈,有义务当好父母的钱财去向的咨询者、把关者。

一方面,子女们可以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平日不妨多讲讲实例教训,让父母们能对最近流行的骗局有个印象,防止“重蹈覆辙”。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一定的技巧“管”住父母的资金。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可以替父母购买中长期理财产品锁住大资金,降低网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对外支付限额,同时也可将父母的银行卡通知绑定到自己的手机,在必要时及时进行干预。

事实上,父母们健康财产的安全与否,情绪好不好,关乎整个家庭的幸福。在本期《封面文章》中,我们将列举日常生活中长辈最易被“忽悠”的典型案例,为子女们支招“管”住父母的钱。说到底,“管”住父母的钱并非是要夺取父母的财政大权,也不是将自家的钱与父母的钱合起来用,而是意在帮助长辈把关“排雷”,用合理的方法保障父母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引导他们科学消费,使他们更舒心地安享晚年。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