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太极村陈家沟 曝太极生意经(2)
“太极拳传承到现在,有两个功能,健身和技击,现在习练太极拳的人,大部分是健身,以技击为目的的是一小部分专业拳师。所以现在人都把太极拳当作了健身的东西。”严双军比喻,“就像菜刀,很多人是用来切菜,但你不否定它也能用来杀人。”
陈家沟大师们讲述着他们曾经一次次挑战的胜利——一个外国人曾到陈家沟挑战,结果一位拳师一招把他的腿打断了;军阀混战时期,“陈发科雨佛寺惩匪”、“陈照丕赤手擒枪匪”等故事都传为佳话。
5月6日,严双军甚至带记者们去亲身体验。记者冲上去攻击拳师,拳师上身稍侧,右手握住记者打过来的拳头,顺势往前一拉,记者朝前方飞出一丈,脸面朝下倒在草地上。他说,武侠片让人们对传统武术有了误解,以为太极拳在实战中一招一式很慢,“实际上很快,一招制敌,打必伤人,所以不轻易去打。”
他们试图维护太极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但外界质疑声并没有因此停止。有称太极拳为“皇帝的新衣”。还有人发段子调侃太极:你和他讲武术,他和你讲武德,你和他讲武德,他和你讲养生,你和他讲养生,他和你讲实战,你和他讲实战,他报警。陈家沟陈氏家族一名老者担心,“失去人心,才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隔山打牛都是炒作”
太极拳发源地这个名片让陈家沟名声在外,“但这个正名,也历经岁月坎坷。”陈家沟陈氏祖祠前分立着五块石碑,分别铭刻着吴氏太极、孙氏太极、杨氏太极等五大门派。严双军介绍,“这代表着几大流派认祖归宗,承认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
陈照森记得,改革开放前,“很多外面的人甚至不知道我们练的拳叫什么,都叫陈家沟拳。陈氏太极及陈家沟地位的确立,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一些陈家沟的人走出国门交流。”
朱天才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人。他回忆,1981年,新加坡内务部一官员带了一批新加坡国术总会的人来陈家沟参观,“先到河北永年再到陈家沟,到陈家沟一看,小孩子老人人人都练拳,真正展示了功夫,他们说这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公开资料显示,河北永年,是太极拳中兴之地,诞生了杨氏、武氏太极,并派生出了吴氏、孙式太极。
第二年,新加坡方面向中国方面提出希望陈氏太极拳到新加坡交流,并专门提出一定要陈家沟的。朱天才被选中,“那个时候陈氏太极拳才走向世界。”此后,陈家沟朱天才、王西安、陈正雷、陈小旺多次到国外交流,“我们四个到九十年代以后,每一年绕地球转一圈。”朱天才说,“可能我们露面最多,就被称为四大金刚。”
陈家沟名声在外,江湖上有了“四大金刚”、“八大天王”的名号,外面的人也涌向陈家沟。陈俊凌九十年代初在村办的陈家沟武术学校当校长,他说,“当时,每年会接待几百批交流人员。”
2000年以后,更多的陈家沟人走出去授拳,陈氏太极名声越来越旺。陈照森说,他的弟子加起来超过十万。随着太极在中国以及国际上的流行,各路所谓的“太极大师”涌现出来,有一位“大师”闫芳,因为网上流传的一段拍摄于2012年的视频为人所知,被称为“最强太极推手”,能隔空打人。
这些“太极神功”在这次信任危机中被网友扒出来,质疑太极拳“忽悠”。“这些人其实是假的。”提到上述表演的“大师”,朱天才说。朱天才说,各行各业都有真假,练太极拳的三亿人,出现几个“苍蝇”微不足道。武术界早就对闫芳敲警钟了,但她恬不知耻,那有什么办法,遇到这种人,那能怎么办?
“没有假的太极,只有假的大师、假的做法。”被称为大师的朱天才也反对大师的称呼,“我认为现在的大师是自封的,即使说你是大师,没人知道,没人信的,现在对大师没有标准,大师满天飞,都是传说。”陈照森也明确表示,“隔山打牛都是炒作,谁也没有那个能力。打前面这个,后面这个痛,可能吗?”
太极生意经
“陈家沟很富。”邻村的村民提到陈家沟,没有提到陈家沟的太极拳,而是提到陈家沟宽阔的马路,村民的小楼,以及村民的穿戴。“陈家沟的建设比镇上都好。”这座村庄位于温县县城东5公里处,黄河北岸。由于古代沁河洪水频发,冲刷出无数条沟壑,陈家沟所处位置有三条大沟,被称为陈家沟。
一入陈家沟,迎宾路比从县城通往陈家沟的道路还要宽阔,村口立着一个方形大门,书法名家题字“陈家沟”。大道两旁有商店、宾馆分布,村内有祖祠、太极拳博物馆、太极养生馆、体育馆。“发展到现在,是不可想象的。”陈照森回忆起以前的情形,“和其他的村子一模一样。”
那时候的村子没有现在大,有很高的树,成片的空地,环境很好,但很穷,房子和院子都是土堆成的,穿的衣服是自家用棉花纺的粗布,吃的主食是红薯面以及玉米粉做成的窝窝头,菜是红薯叶萝卜叶,以及村子里参天的槐树开的槐花。“一年到头为吃饭穿衣犯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