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巨头新飞负债22亿停产重 衰落原因终于曝光了!(4)
不过,试图接手进而实现新飞“多元化”的想法,却遭到董事会新加坡方的反对。“出乎新飞电器中方高管的预料。”李连印在书中称,作为豫新电器代表的徐晓东认为,盲目介入空调产业风险过大,而丰隆集团的董事高嘉林也对此表示赞同,这项收购决定最终被董事会否决。
新飞电器第二次试图进入空调产业是在2000年初。当时,新飞电器试图收购广东中山市三荣空调电器有限公司。“甚至连交接时间都基本上跟三荣公司谈好了。”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项收购再次被丰隆电器和豫新电器否决,理由同样是不希望新飞电器盲目扩张和搞“消耗战”。
“特别是在刘炳银同志的晚年,新飞中层乃至高层管理人员都缺少决策自主权,不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使得新飞的市场反应变得非常迟缓,加之营销手段和营销平台都相对滞后,新飞电器的整体业绩开始下降,应对市场变化一度陷人被动局面。”《广告到底》一书中写到,眼静睁地看着销售业绩迅速下滑,这让刘炳银十分恼火,脾气也越来越大,他甚至不停地更换销售副总和区域经理,企望通过人事任免这根“杠杆”来激发下属的潜能,刺激销售业绩的复兴。
不幸的是,2001年9月15日,刘炳银因胃癌在广州南方医院病逝,享年61岁。至此,新飞的刘炳银时代彻底终结。直至生命结束,刘炳银也未能带领新飞走向“多元化”。
员工从主动救火到“让它烧吧”
实际上,在刘炳银去世半年前,新飞电器的股权结构就发生了变更。2001年2月,丰隆股份将豫新电器的6%的股权收购,这样一来,丰隆电器的持股比例就增加至51%,新加坡方获得控股权。
虽然控股权变更,但是根据合资章程,中方仍然拥有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刘炳银去世后,李根接过了接力棒,出任新飞集团和新飞电器董事长、党委书记。接手后,李根立即对管理部门进行了压缩,并将原来的垂直式管理模式改变为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由之前的“权力垄断”变为放权给团队,并推行激励机制。
“2002年冰箱巨头新飞一举打破行业排序连续6年不变的格局,首次由行业第三跃居第二,2003/2004年,新飞又连续稳居行业第二把交椅。”李连印在书中写到,2004年新飞再次实现历史突破,冰箱销量突破200万台,达到210万台,同比增长21%,创历史最高纪录。
李根的时代并未持续多久。2005年9月,新乡当地政府以5.1亿元的价格将39%的股权出售给了丰隆股份,丰隆电器在新飞电器的持股比例一跃提升至了90%。至此,丰隆终于获得了新飞电器的经营管理权。
2006年11月,马来西亚人张冬贵取代李根掌管新飞电器,并对新飞电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外方两种管理方式以及企业文化的冲突也自此开始。
“大批来自新加坡的管理人员空降到新飞。”一名原新飞电器的中高层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2005年股权转让时,新飞电器的中层管理人员不超过100人,但是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400人。
管理人员的迅速膨胀也导致决策流程变得更加繁琐,效率变得低下。李根时代的“总裁(或总经理)-副总裁(或副总经理)-管理部门执行”决策流程,最终变成了“总裁-首席运营官-高级副总裁-副总裁-各级管理部门”,“光是出差报销一项,没个三五天都签不完字。”
“因为企业不是我的,我是被高薪聘请进来管理企业的。”张冬贵曾直言不讳地表示。
“正式工、农民工,都是冰箱巨头新飞主人翁。”这是一句在新飞员工中流传甚广的口号,不过,张冬贵对此颇为反感,在他看来,企业是老板的,老板才是主人翁,员工不过是雇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