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股票不断出现盘中闪崩 标志着市值管理即将走向末路(2)

就在不久前,起步于一家中型券商研究员的某私募大佬破产的消息,震动了深圳私募圈。“他也曾辉煌过,身价过亿,但没想到以前的玩法变了,小市值股票缺少跟风盘,根本无法出货,越折腾仓位越重,杠杆也越来越高,最后走向了全盘覆灭,多年积累毁于一旦。”一位与其相熟的私募人士感叹道。

而同样做“市值管理”的老魏,2016年下半年已经三次临近破产,只能四处借钱,但资金面偏紧,全行业都在去杠杆,钱并不好借。“最近他已经不联系我了,估计已经破产了。亿万富豪和一文不名之间并不遥远,控制自己的贪欲非常重要。”一位曾两次借钱给老魏的私募大佬说。

而监管部门近年来的从严监管和无所不在的大数据分析,也让老罗们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为了逃避监管,老罗不停地在几十个账户当中倒腾,但最近他的几个账户都收到监管警示。“以前监管部门只是对特别恶劣的行为进行打击,现在连只有一些小动作的资金方也被挖出来了。”

据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透露,监管部门现在已经初步搭建了稽查历史信息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勾勒涉案人员的“人物画像”,无论是兴风作浪的大鳄还是想做点坏事的小鱼小虾,都逃不过大数据的眼睛。

更让“市值管理者”们糟心的是,股价快速拉起后,往往缺乏跟风盘,如何出货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还经常被游资或者其他私募趁火打劫。私募老王在年初就布局了一只小市值股票,经过一系列精心的吸筹、挖坑、洗盘,上市公司释放利好,老王开始快速拉升,但到达目标价位后,他还没有来得及出货,就被不知道来自何方的神圣砸出了两个跌停板,最终是白忙一场。

被误解的市值管理

2013年以来,市场上曾出现许多打着市值管理名义操纵股价的行为,让许多人一度对市值管理产生了误解。但事实上,市值管理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它不仅与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有关,也与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直接相关。

“市值非理性大幅波动会影响到公司的战略规划,比如2008年,就曾出现多例因股价过低而导致上市公司增发融资方案搁浅的案例,因此公司的市值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景良投资董事长廖黎辉说。

市值管理虽然和股价有一定关系,但过度关注股价甚至不惜与私募等机构联手操纵股价,无疑是走错了路。“任何偏离企业基本面、阻碍投资者客观判断的市值管理,都是不诚信的,甚至会构成操纵市场罪,对企业自身有百害而无一利。”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坦言,上市公司最好的市值管理,就是将企业经营好,管理好,做足研发,做好品牌,做强主业,做大市场。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