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分析 正文

2017上半年保险业集体转型 新业务增46.2%(2)

改变、转型,从“少数派行动”转化为保险行业集体“大合唱”。严监管中首当其冲的中小保险公司,在产品停售、业务下滑、保费骤降的背景下,开始探索回归保障型产品;而一向具有优势的大型保险公司,也加快带领脚步,加大个险渠道投入、深耕价值、探索新盈利点。

热火朝天的转型,让保险业焕然一新,但带来的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原本就产品趋同的保险业,在回归保障路上,定期寿险、长期意外险、终身寿险成为抓手的同时,也带来更为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和更为激烈的客户竞争。

平安人寿破解传统寿险5痛点

如是背景下,被追随的行业先行者,在积极践行监管要求的同时,开始新探索。不断突破、创新尝试、协同发力,或才是促使整个保险业不断优化、逐步改善、健康成长的根本之道。

以最新发布半年报的中国平安为例,个人金融“生态圈”已初显成效。定位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提供医、食、住、行四大生态服务的中国平安,内部协同优势已逐步延展,不同业务条线间客户大规模迁徙,节约获客成本,提高客户粘性的同时,多元化产品生态已逐步实现成为客户的“生活助手”。

长板更长、强者更强,让优势业务成为一把更具竞争力的“尖刀”,是中国平安一直以来保持领先的重要秘诀。作为集团重要支柱业务的寿险,也在今年上半年再引瞩目。除了协同优势打造的“生态圈”之外,平安人寿更是发力产品、服务、科技三端,开始塑造行业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从产品结构来看,响应监管号召“保险姓保”,回归保障,平安人寿主动拉长产品期限、提前停售短交储蓄型业务。而这一优化结构的举措,恰恰让平安人寿的利润结构更具“含金量”。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平安人寿存量业务的利润结构中,长期保障型保单占比高达69%,折算成死差预计对其利润贡献在60%左右。

长期以来,单一依赖“利差”的寿险业转向更为均衡、可持续发展的三差均衡利润模式,同时,死差贡献占比的扩大,更让平安人寿稳定释放剩余边际。基于此,平安人寿引领行业,首家披露剩余边际,截至2017年6月30日,平安寿险剩余边际余额5453.29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19.9%,这意味着,随着保单逐年摊销,平安人寿将逐步兑现稳定的预期利润额。

最新半年报中,展望未来时,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表示,“智能科技的时代正在来临,赢科技者赢未来”。Fintech时代,平安人寿也牢抓科技端,利用科技平台切实解决了传统模式的业务痛点,为传统寿险业务的互动、销售、服务、增员、体验五大痛点提供了迎刃而解的方案。

具体来看,互动方面,针对传统线下交流为主、互动频次较低的痛点,平安人寿依托科技平台上的各类功能及活动,吸引新老客户,提升与客户的互动频次;销售方面,传统撒网式获客,不仅难度大,且拜访效率低,平安人寿通过科技平台,大大提升获客、粘客、产能效率;服务方面,平安人寿通过科技手段,推出了材料简便、30分钟即可到账的闪赔服务,大大提升了理赔效率。

并通过多样化的健康、生活类服务内容,满足客户“衣食住行玩财”的全方位需求;此外,“金管家”APP平台上还提供了平安集团旗下丰富的产品资源,帮助社会大众实现零成本创业,拓展收入来源,显著提升了增员效果。截止2017年6月30日,“金管家”注册用户突破1.2亿,月均活跃用户2598万。而通过新科技平台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随时随地连接客户与代理人,客户体验也得到了提升。

对此,平安人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当表示,“科技平台是理性力量,产品平台为客户提供有温度的服务,两者结合让客户享受最大价值”。

保险股“一飞冲天”中国平安屡创新高

强化监管、快速转型之下,保险业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齐升,利差向死差转变,摆脱单一驱动。优秀的业绩面,让资本嗅到机会,先于行业起飞,市场上的保险股成为2017年上半年的“明星”。

资本面来看,中国平安被资本“抢筹”成为常态,年初,中国平安曾出现在龙虎榜数据10大净买入榜单中,遭资金潜伏。此后,根据数据显示,7月以来,融资净买入的453只两融标的股中,中国平安期间累计融资净买入额最多,再次成为吸引资金主力。

资本推升股价上涨,而中国平安的表现也令投资人回报颇丰。从今年4月20日至8月18日收盘,近4个月的时间,保险股上涨近35%,是同期上证指数3%涨幅的11倍。其中,根据同花顺数据显示,中国平安更是以48.51%的涨幅,成为保险板块中的佼佼者,A股市值一度超万亿。

已大幅上涨的保险股,近日连遭调整,是见顶还是中继?对此,市场观点却颇为一致。而半年报数据同样成为最好的支撑——稳健、持续的增长业绩,38.8%的净利润增幅,44%的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132.5万人的代理人团队,近5500亿的剩余边际余额,在平安人寿优势强化之路与优秀的业绩之下,新高或只是中国平安的新起点。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