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分析 正文

快车业务被边缘化 滴滴“减速”:告别快车(2)

硝烟四起的海外市场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个道理在雷军和小米成功之后被其他互联网公司借鉴并发扬光大。除了产品迭代外,融资、人才乃至架构都是“快”的一部分,从门户网站到BAT,每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成功都得益于其速度远远快于竞争对手。

这也是滴滴在中国打赢Uber的主要原因。当2016年初滴滴已经完成全国400个城市的进驻时,Uber才宣布瞄准其他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直至双方合并时,Uber尚未能完成全国100个城市的目标。

滴滴的快,不但体现在线下运营,而且还表现在产品迭代上。从出租车到快车再到顺风车等业务,滴滴只是用了三年时间便完成了8条业务线的布局,从单一的网约车平台成长为出行平台。

然而,快能够带动一家公司迅速走向成功,但同样掩盖了诸多问题,一旦速度降低,企业的各种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

在并购Uber中国后,滴滴显然失去了这种速度。尽管滴滴的业务线众多,但最成功的依然是快车业务,专车乃至租车等领域的竞争仍未消停。更重要的是,由于迟迟未取得网约车运营牌照,在新政框架内,滴滴仍处于非法地位。对此,滴滴方面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应称,目前公司正在积极申请牌照中。

为了维持当下的高估值,自网约车新政落地起,手握百亿现金的滴滴开始频繁释放出海信号,为进攻国际市场做准备。目前滴滴的海外投资项目包括Lyft、Grabtaxi、Ola以及99Taxis,这些分别是美国、东南亚、印度和巴西的网约车平台。曾经滴滴和Lyft、Grabtaxi、Ola还签订了“四方协议”组成反Uber联盟,不过在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后,这个松散的联盟就土崩瓦解。

中国无战事,但海外市场硝烟四起。千里之外的巴西,是滴滴和Uber另一个新决斗场地。在滴滴宣布向巴西最大的本地移动出行服务商99公司投资超过1亿美元后,Uber随机宣布计划投入6200万美元,在圣保罗建立一个支持中心。滴滴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滴滴正在内测多语言功能,更多信息将在正式上线后与大家分享。

无法复制的关系链

滴滴的处境不乐观,但能够挑战它的玩家也不多。根据移动数据监测公司TrustData发布报告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滴滴出行月活跃用户量为3723万,易到约车月活跃量用户达93万,而神州专车月活跃用户量为53万—仅从用户数量看,滴滴无疑稳坐头把交椅。

在快车业务大局已定的情况下,网约车平台之间的竞争从低端转向中高端市场,既有神州专车这样的“老司机”,也有像首汽约车这样的后来者。而滴滴也提出了“专车决胜”的口号,其成立的品质出行事业群包括专车事业部、企业级事业部、豪华车事业部、代驾事业部。

由于中高端市场有限,这一领域似乎难以再容纳更多的玩家。不少滴滴司机向时代周报记者直言,即使自己的车辆符合专车的要求,但在滴滴上使用专车服务的用户始终是少数,司机们不得不转向快车才能接到足够的单。

此外,其他的专车平台也以低佣金吸引司机加盟,降维打击滴滴的专业业务。目前神州专车推出的U+平台就以永不抽成为主旨吸引了超过3000名司机加盟,而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最近在南京上线的美团打车对司机端的佣金抽成要低于滴滴,这对于司机来说相当有吸引力。

不过低佣金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动摇领头羊的根基。对于滴滴、Uber等平台而言,市场领先者的价值不仅仅是技术和人才,而是从生产到消费者这条完整的关系链。越多消费者和生产者聚集的地方,所产生的效益和成本之比就越小,平台的前景也就越大。

在美国,也曾有网约车平台如Juno,尝试以低佣金的方法击败Uber和Lyft,但是始终没有成功,原因在于大部分用户仍然停留在Uber上,Juno只是切割了部分供给端,但无法复制一套完整的关系链。

对于滴滴来说,发挥这套关系链的最大价值,比出海构建另一套关系链要容易得多,毕竟大部分中国互联网大佬都怀有一颗拥抱世界的心,但出海成功的例子却寥寥无几。曾带领猎豹移动成功出海的傅盛事后总结到,他不会在有诸多强大对手的行业贸然冲进去,这可能是必败的,因为对手太强了,有自己强大的生态链,“这是改变不了的现状,即使你取得了一些小突破,他们会用更便宜的价格把你彻底覆盖了。”如今滴滴也来到了这个选择的时刻。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