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逆回购+MLF”对冲外汇占款减少 或加大降准(2)
温彬对本报记者表示,从春节以后,美联储加息预期渐弱,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有一定的反弹,但是持续到6月英国脱欧之后,因为金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所以带来人民币的小幅贬值,外储减少部分反映了美元在加息的背景下,企业和经营部门资产负债表的重新配置过程。企业和居民持有的美元资产增加,央行资产负债表收缩,外汇储备的收缩也引起了外汇占款的下降。
有分析人士认为,7月历来是外汇流出比较明显的月份,跨国企业结算旺季、海外派发红利乃至暑期旅游等因素,都会推动7月成为外资流出比较明显的月份。然而,7月外汇储备本身保持稳定,说明目前的外部流动性正在边际改善之中。
降准可能性增加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跟外汇占款高度相关。今年3月央行最近一次降准以来,二季度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采用逆回购加MLF(中期借贷便利)对冲外汇占款减少。那么,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将何去何从?
温彬认为,如果下一阶段外汇占款持续减少,降准有一定的空间,且有必要性。“降准是一次性到位,但公开市场操作是短期性的行为。此外,两者成本不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通过MLF获得流动性支持,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他说。
申万宏源宏观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亦对本报表示,从目前来看,降准概率可能大一些。
不过,近日,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发布《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一文,指出“坚定不移降低各种企业成本。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政策”。但随后,上述字句已被删除。
一些观点认为,删文举动可能隐含了一个信息:到目前为止,降准、降息不在政府和央行的考虑范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此前对本报表示,除了降准,目前央行有很多可替代的调控工具未满足短期、中期的流动性安排。而降准对各方面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专门指出,降准引起的负债减少需要通过资产方的调整来平衡。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