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分析 正文

广东工业机器人研发探秘 吹响制造业转型号角(2)

解决资金需求问题

不过,本土机器人厂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难题。其中一个不小的问题就是资金。

一些资本雄厚的机器人厂商,研发的空间更大一些,甚至可以多次引入国外技术进行再开发。

比如,巨轮(广州)智能技术研究院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买进特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相关专利,“二度开发”进行成果转化。而“买买买”的效果是,巨轮智能目前拥有了RV减速器等多项专利,并拥有搬运、焊接、视觉识别等多种机器人本体的生产能力。

巨轮智能董事长吴潮忠表示,从原始创新到出成果的流程太长,资金投入大,而买回来的技术有一定的基础,风险小、收益快,这种方式对企业较为适合。

不过,巨轮(广州)智能技术研究院总经理杨煜俊表示,大范围、多领域的技术引进适合财力雄厚的上市公司,中小型机器人企业财力有限,采取的策略应当是集中攻关某个特定领域。

事实上,现在的机器人研发厂商,遇到资金问题的并不少。

“要说差钱,研发哪有不差钱的。”宋健说。他是广州数控智能制造中心主任助理。早在2009年,广州数控就拉起两支研发团队,一支沿着国外的技术线路进行转化,另一支则着力将数控机床原有的“滚珠丝杆”技术应用在工业机器人的减速器上。

不过,宋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尽管广州数控的机器人销量逐步抬升,但营收仍不能满足机器人的研发需求。广州数控现在做的是,实现“左手”数控机床和“右手”机器人之间的“财政平衡”,即依靠数控机床的营收支撑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

此外,如今接订单接到手软的嘉腾机器人也依然遭遇“钱的问题”。陈洪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机器人企业“钱困”的问题,根源在当前的营商环境未跟上行业运作的逻辑。

陈洪波介绍,与家电企业现款现结的经营模式不一样,机器人制造商付款通常采用“3331”的方式,即图纸通过审核后拿到30%,发货后拿到30%,安装调试完毕拿到30%,最后剩10%的质保金。这就造成机器人企业往往要为客户垫付款项。由于现金流有限,嘉腾机器人常遭遇“有单不敢接”的情况。

“企业目前就一些机器人,还是要卖出去的,没什么固定资产可以抵押,想到银行融资也不行。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