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新三板分层方案问世 创新层立杆三红利望尾随(2)

防范“负效应” 配套“谨慎慢行”

有私募人士分析认为,本轮多项利好或预期的指向意义并不相同。比如,分层的推出有望盘活和推进完善新三板公司的进退机制,做市商扩围试点则指向盘活和优化新三板市场的流动交易机制。

分层管理办法的出台点燃了新三板市场参与方的热情,但也有多位业内人士提醒,政策配套的跟进应对相关“负效应”提前做出制度性防范,因此,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而是谨慎慢行。

以公募基金的入市预期为例,民生证券管清友研究团队认为,新三板从企业构成、投资者构成和流动性现状,都与主板市场存在差异。因此新三板的公募基金即使开闸,也会与现有的主板公募基金不同。

银河证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认为,虽然股转系统有引入私募机构的意图,但如果只是从资产规模角度允许少数大私募参与做市,不排除这些“大私募”会沦落为“套利商”,为挂牌公司短期做市后套利离场。“为此我呼吁,延长做市商退出周期,强制做市商定期提供被做市企业的深度研究报告,严打做市报价质量低下的做市商。”

胡雅丽也表示,私募参与新三板做市的一个很大变化是加大了监管层的监管半径。“不过,在做市商制度改革本身存在改善空间的背景下,私募参与做市从试点到全面推行仍然需要时间。”

闯关“三重门” 创新层仍需“淘沙”

国都证券新三板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对挂牌公司而言,迈入创新层并非一劳永逸——虽然有望尽快分享分层制度红利,但仍需要面临多重考验,大浪淘沙方能显出英雄本色。

在管清友看来,创新层公司至少要面临三重考验。其一,市场惯性之下,分层不会在本质上改变投资人对股票长期投资价值的判断。“目前,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分化严重程度远甚主板市场,以5月24日的截面数据为例,成交金额排名前1%的新三板股票占全部成交金额的比重高达78.5%,与主板市场的12.0%相比,新三板流动性严重失衡。在此背景下,单纯的分层只是依据营收、净利、市值、做市商、成交等标准进行了划分,不会改变股票本身的长期投资价值。”

其二,加入创新层后,企业的相关成本可能会相应提高。其中,治理成本方面,新公司章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利润分配管理制度和承诺管理制度可能增加公司的治理费用;融资成本方面,虽然创新层公司未来融资制度的便捷性有望增加,但是加强融资定价指导、低价发行限售管理、募集资金使用的管理、强化募集资金用途的披露等可能反而提高每次融资费用;人力成本和信息成本方面,专职董事会秘书职位设定、临时公告的披露等硬性要求也会带来相应的成本提升。

其三,每年仍需面临创新层“大考”,“退板”风险如影随形。民生证券认为,创新层“严进宽出”或会带来了买壳卖壳等投机行为,未来新三板创新层的退出机制应该类似于美国的纳斯达克制度。

华峰资本创始人陈挺峰指出,新三板分层后,差异将会体现在“监管”和“服务”两个方面,对创新层公司而言,这显然也是一把“双刃剑”。“最终决定企业成败的并不是进入哪个层级。企业如果有核心竞争力,在任何市场、任何层级发展都不是问题。因此,企业发展的关键依然在于‘内功’,在于挂牌公司的核心运营能力和前瞻性。”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