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银行风控现漏洞 票据案涉险资金或流入股市(2)

票据案涉险资金或流入股市

最近的两起票据大案另一个共同点是,从票据市场流出的资金可能进入了去年下半年剧烈波动的股市。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2015年下半年的股票配资中,有些钱是从票据市场流出来的,由于上市银行年底需要披露年报或面临审批等问题,票据风险逐渐暴露。

两起票据大案中,票据中介的身影隐约可见。在票据市场,一种票据中介是帮助银行搜集票据,银行手里有资金,希望在市场上为企业做贴现,票据中介就帮助介绍企业到银行去贴现,银行付给票据中介介绍费。此外,票据中介还在市场上用自己的钱将其他人的票买过来,再拿到银行贴现,中介赚取差价;另一种票据中介则是在银行同业之间充当买卖票据的信息撮合方。

票据中介缘何铤而走险?在票据圈内人士看来,今年票据案件频发在预料之中。在利率市场化、利差水平收窄的背景下,2015年票据利率波动幅度明显减小,且利率走势在大多数时段呈现单边下行的趋势。

去年票据的贴现年化利率从4.5%一路走低,到2015年底至3%左右,而融资利率依然下行。对于票据市场,融资利率越低,套利空间就越窄。

“在票据贴现利率下行的情况下,票据中介的利差越来越低,甚至连来回的机票费用和人工费用都发不出。”洪其华说。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中介开始铤而走险,除了已经暴露的票据欺诈案件,票据中介还会与银行联合做期限错配业务。

所谓票据期限错配业务,则是票据中介用银行的钱,通过同样的操作模式在市场上大量持有票据,等待利率下跌,当利率下跌时将票据卖出套利,票据中介则在其中充当收集票源和寻找资金的角色,其中,期限错配的风险更难预知。

票据违规操作“潜规则”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在票据违规业务中,除了已经爆发的违法欺诈票据案,圈内还有不少违法违规操作的固定模式。例如,小银行通过搭桥与大行签订代持协议,最后“一票两押”将票据套出银行间市场就是其中一种违规模式。

例如,某农商行C买入返售给大行A一笔票据,如果他们仅签订买入返售协议而非买、卖断,这个票就不需要背书,也不用加盖大行公章,相当于大行先借一笔钱给农商行C,农商行C将这批票据的收益权卖给大行A,但是票据的权利并没有转让。这时候,农商行C会给大行A一批清单,上面显示卖了多少票,到期日期是什么时候,而票则先放在农商行C的库里进行保管。

洪其华举例称,如果农商行C内部员工被中介买通,小银行想将钱套出来易如反掌。小银行的会计只要一出账,银行的钱就可以立刻被打去一家贸易公司,其他银行没有办法管。最后,贸易公司手里有了贴现款,背后的实际操控人是小银行与票据中介。整个过程就是票据中介与小银行合谋,违规找过桥行背书获取了大银行的资金。

但问题是,在银行间票据市场,大行与小银行,例如农信社等不是发生交易的对手行,那么小银行如何能与大行发生票据代持?

这就需要过桥行发挥作用。小银行与大行签订代持协议,中间找中型银行作为搭桥行。“例如,将票据给股份行B,股份行B再将票据收益权卖给大行,中间是搭桥行股份行B,农商行C与股份行B签订买入返售协议,股份行B再与大行A签订协议,卖出回购收益权。事实上,同业间很多都非卖断和买断的关系,而以代持居多。最后,做票据代持的银行很可能是一家完全‘失控’或与票据中介合谋的小银行。”洪其华解释称。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