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逾70城规划高铁新城 配套不足难以聚集人气(2)

“随着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高铁的票价即便比较高,但是相对于飞机票价、时间来讲,高铁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的交通工具。”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分院副院长周耀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以前人们担心的上座率问题也得到改善。来自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有21条高铁、客专平均客座率超过80%,其中广珠城际铁路和南广高铁达到90%以上。

当然,与高铁站点开通同步的是高铁新城新区的规划与建设。2009年底武广高铁正式运营,而长沙市此前就已打出武广新城的概念招商引资,依托的就是长沙南站的高铁优势。2011年京沪高铁的开通更是催生一批高铁新城,高铁新城开始掀起建设热潮。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将要及已经开始规划、建设的高铁新城新区有70余座,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高铁新城的建设呈现东中部和东北较多,西部较少的局面。

高铁重塑区域格局

催生一大批高铁新城的建设冲动在于,很多地方希望借助高铁对区域格局的改写,来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似乎高铁新城就是童话里那只能下金蛋的鹅,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分析,能影响要素流动、改变区位的交通手段,也会带来区域格局的改变。高铁通过速度的提升,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延长了人们的出行半径,加快了人口这一要素的自由流动。

对于一些曾经交通不便的中小城市,高铁开通后,人们来这里更加方便,增强了这些地区的可抵达性,有利于区位的提升。以保定为例,从北京西站出发,高铁四十分钟即可到达,这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

相较于北京,保定工资、场地、住房费用都很低,在保定高新区最好的地租金是北京的三、四分之一,人员工资也比较低,企业搬迁过来几乎所有的成本都会大幅降低。

高铁有利于人口要素自由流动,对很多地方来说,客流意味着商机,有商机就有发展的可能。因为随着客流的增加,人们的各种需求要得以满足,最基本的就是餐饮服务,在大部分高铁站人们都可以找到餐厅。除了餐饮之外,还有各种消费购物需求,比如特色产品、旅游纪念品等。需求进一步扩展,就是住宿、休闲、娱乐、居住、商务办公等需求,这些仅靠高铁站已经无法满足,因此就有了对高铁新城的需求。

长沙火车南站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综合管理部副部长谢建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长沙南站目前日均客流量在15万人次左右,国庆黄金周期间高峰日客流达到18.9万人次。这样的客流使得长沙南站西广场压力巨大,为分流东广场项目已经开始建设。

对于单个地区的发展而言,高铁带来的交通区位改变只是一个方面,当地的发展还依靠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此外科技研发能力和资金等要素也会影响其发展。高铁能放大一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同时也能放大其劣势,使得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等要素更迅速地向更有优势的大城市集聚。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高铁开通肯定是一个机遇,但是对不同城市效应不同,有利于大城市,而对中小城市带动作用不明显。此外,不像铁路能带来区位的根本改变,从而催生一批火车拉来的城市,高铁由于只是一种替代性的交通工具,而且以客运为主,因此它不可能给区位带来太大的改变。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