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3·15A股公司造假公案:12罚单揭露财务造假手法(2)

八大造假手法

绿靴资本根据证监会12张罚单研究发现,调节收入的手段主要有通过白条出库、对开发票、虚开发票等虚构收入、提前确认收入、延迟确认收入等三类;调节成本的手段主要有转移费用、推迟确认费用、不符合条件的费用资本化、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应计未计期间费用等5种。

在合同、发票上大胆“做手脚”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比如神开股份,2010年到2012年间,其全资子公司上海神开石油设备公司在经营销售业务活动中,应部分客户要求为客户预开销售发票,在预开发票但尚未实际发货的情况下即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并暂估成本入账;迪威视讯通过虚构业务合同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及营业利润,导致2010年-2012年虚增营业利润2300余万元。

在提前确认收入的手法上,有些上市公司做得更加“露骨”、更加胆大。如恒立实业2013年3月15日发布的非公开发行可行性分析报告称,同年3月14日,公司与鹤峰县国资局、溇水公司共同签署《增资框架协议》,披露了协议主体、签订时间、38亿元增资等内容。但是经湖南证监局查证,恒立实业与前述两方并没有签署过《增资框架协议》。

除了调节收入,在成本上下功夫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数。经过湖北证监局查证,三峡新材2011—2012年少结转成本、虚增利润9000余万元。

有的上市公司在收入、成本上实施“双料造假”。2月17日,键桥通讯公告的深圳证监局对其的行政处罚结果显示,其通过虚增收入、成本以及虚构应收账款收回少计提坏账准备的方式,2009年-2012年分别虚增利润总额1391万元、447万元、551万元、926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29.35%、9.01%、12.34%和14.36%。

而有些上市公司的造假手法更加隐秘,他们或借助政策便利、或故意混淆概念。3月10日,风神股份公告了河南证监局的调查结果:“2011年、2012年风神股份三包退赔、返利、三包优赔业务入账与实际发生金额不符,分别虚减利润759万元、虚增利润2212万元;2012年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28亿元,虚增主营业务成本1.03亿元,从而虚增利润2002万元”。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