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联盛债务危机波及甚广 揭秘“帝国”崩塌溯源(8)

多数煤企转型受困

邢利斌的联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一度是柳林县煤企转型的典型案例,甚至在2013年被作为山西省产业扶贫的典型在全省推广。然而,记者了解到,这个声势浩大的项目在投入了37亿元之后,目前已经停滞,回报更是无从谈起。

联盛的状况并非个案。一位熟知柳林煤炭行业的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向其他行业转型的当地煤炭企业很难说有成功的,因为他们对其他行业并不熟悉。

由于农业方面投资大、回收期长,一些煤企并未有足够的耐心。甚至一些煤企在投资时,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自己弄个蔬菜大棚,就是为了让朋友们去采摘,并没有考虑赚钱。”一位熟知当地的人士表示。

更为关键的是,在当前煤焦行业急剧下滑的情况下,大多数煤矿企业都在担心主业的发展问题,根本没心思来考虑转型。“当初煤炭行业发展好时,拿出一部分钱来投资其他行业或许是可行的。”上述知情人士进一步指出。

在煤炭行情好时,尝试转型可以获得资金上的支持,有更多试错的机会。港富集团黑色产业首席分析师张志斌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煤企已经错过了转型最好时机,因为煤企业的主业目前已经很难卖掉,“没人接盘”。

离柳林不远的汾阳一位女煤老板李秋娥,一直被当地视为吕梁地区煤老板转型的典型。2008年,她从煤焦行业的老板变成了山西山宝食用菌有限公司董事长,成为山西省食用菌行业领军人物,被当地人称为“蘑菇大王”。

“原来投资焦化厂时,由于市场行情时好时坏,给人危机感;此外从环保方面看,焦化厂对周边污染特也别严重。所以萌生了转型改投其他行业的想法。”3月28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李秋娥对自己当初的决策感到庆幸。2008年,汾阳市被关停的煤焦企业有四十多家,很多企业主都放弃了继续投资其他行业,而李秋娥则彻底投身蘑菇产业,并最终实现了产业化。

在谈到与其他煤炭企业转型的不同之处时,李秋娥表示,她并不去发展房地产等其他产业来实现多元化,只做蘑菇产业,且不盲目追求规模。

这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煤炭企业转型也需有效控制步伐、节奏,投资多元化、摊子铺太大,在煤市行情急剧下滑时,就容易顾此失彼。

政府补贴力度或减弱

此外记者了解到,当前柳林煤炭企业的转型与当地政府的引导有直接关系。

2011年11月,柳林县正式提出“1+2”发展模式,全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据了解,“1+2”发展模式是指柳林所有的煤炭主体企业和各驻柳林的大型煤炭企业,必须上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转型项目,同时领办或扶持一个农业园区项目。当时该县的设想是“既要有黑色产业的支撑,更要有绿色产业的光芒,这样才是一幅完美的图景。”数月之后,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也要求,山西煤炭行业收入的一半以上要由非煤产业来实现。

在此种思路的引导下,柳林的煤炭企业纷纷加入到了转型队伍中。据了解,目前柳林县煤炭资源整合后的8个煤炭主体企业和2个驻柳国有大型企业上马了12个非煤项目,涉及物流、服装加工、印刷、旅游、建材和新材料产业,概算投资为269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同时,这10个企业还领办了9个农业园区项目,概算投资116.5亿余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

煤企转型,除了向产业链上下延伸做煤化工等非煤产业外,亦有大跨度转型发展农业、养殖业甚至文化产业。李朝林告诉记者,“这样的项目一般都会有政府在推动,一方面后者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另一方面或许会一些政策的支持。”

同时,在当前煤市行情疲软的情况下,多数煤炭企业陷入了“被套”的困境,根本无心思来考虑转型。

3月10日,《吕梁日报》一篇名为《柳林坚定不移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报道显示,柳林县方面表示,今年还要坚定不移抓转型,根据项目实施和进展情况,对“1+2”模式中敲定的12个非煤转型项目和9个农业园区项目进行全面回顾、逐项盘点、严格考核。推动这些项目的建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项目的推动离不开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2013年7月《第一财经日报》的一篇报道已关注到了柳林县财收吃紧的情况。该报道显示,即使是2012年的86亿元财政收入,留给当地的“活钱”也只有25.3亿元,在扣除人员工资、机关运转、教育等社会保障等刚性支出后,只有几亿元用于项目投资。数据显示,2013年柳林县财政总收入仅完成了72.25亿元,回到了2011年的水平,在政府税收面临缩水的当前,是否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撑上述转型,这也是摆在柳林县政府面前一个现实问题。

在李朝林看来,类似于柳林这样以煤炭为主业的城市,在煤市行情受到较大冲击时,财政上对于煤企转型的支持力度预计会减弱,不过“在补贴力度减弱之后,政府可以用政策来支持煤企转型。”

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