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10家第三方支付因信用卡恶意套现被罚 孰之过?(2)

“扩大预授权使用范围则加大了发卡银行信用风险敞口。”信用卡资深专家崔素芳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信用卡套现最终的风险还是落到银行身上,而相应的环节如第三方支付并不背负风险,并且也没有硬性要求对信用卡异常交易实施后台监管。

崔素芳表示,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一味追求交易额提升,鲜有甚至不对交易进行监控,导致一些信用卡异常交易时有发生、恶意套现行为给发卡银行造成损失后,第三方支付机构仍未发现(本次即是某发卡银行发现后率先报案的),或者即便发现也不对套现商户采取任何控制或惩处措施,任凭恶意套现行为泛滥。

2013年7月,央行下发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要求收单机构应当采取有效的检查措施和技术手段对其经营内容和交易情况进行检查,但是并未硬性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对交易数据进行监测。

上述行业内人士也表示,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只注重线下跑单,后台对交易的监控人员配备不足,难以监控到交易异常的数据。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收单业务方面,第三方支付拓展线下收单业务,层层代理外包是行业潜规则,这会出现难于监管的问题;其次,行业MCC套码乱象也很严重,即安装POS机过程中,给高费率行业套用低费率代码,这不仅影响到收单行业秩序,也为POS刷卡埋下种种不安全因素。

此次央行对10家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严格处罚,被认为是对第三方支付收单业务再次规范的一个契机。

“监管机构在收单业务准入标准中,应进一步明确在收单环节,不论参与方是否为金融机构,均应比照金融行业管理标准对所经营业务进行严格管理。”崔素芳建议。上述业内人士也表示,收单业务中前方如有10名跑单经理,后台需配备3名监测人员,这一比例才能够合理监控风险。

“相关单位待自查清理完毕,并经人民银行组织验收合格后,可开展新增商户拓展。”央行表示。

孰之过?

信用卡预授权套现的案件,涉及的并非仅有第三方支付,银行、银联和各家商户都难以推脱责任。然而,当案件发生,“孰之过”也在被行业反思。

在上述信用卡套现案件发生之后,解决过程中,涉案各方也存在相互推诿的情况。例如,认为银行在发卡环节,未对信用卡持有人进行严格的信用审核;第三方支付收单业务存在诸多漏洞;而银联相关规则的限制,也难以让风险得到及时的处理等。

崔素芳分析称,信用卡套现产生的根源在于四大方面:持卡人有资金需求、不法商户有利益追求、个别发卡银行为增加交易额而默许“套现”、收单方追求回佣。

“银联的POS机都会有预授权功能,如果POS机安装过程中有疏漏,对一些没必要开通预授权的商户不及时关闭预授权,很容易为盗刷埋下风险。”上述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称。

由于不承担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布局收单业务时,难以真正实施交易情况监测。而发卡行尽管会对交易进行监测,但是“见单必付”的要求,让银行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也难以及时阻止恶意套现发生。

同时,持卡人为了套取免费的大规模资金,而商户也可以得到相应费用,这些在崔素芳看来,都是“稳赚不赔”,也是催生信用卡恶意套现的主要因素。

有分析称,预授权套现事件的发生,实际上是整个产业链共同形成的,商业银行、银联和支付机构都应该对此进行反思。

“针对频发的恶意套现且给发卡银行造成资金损失事件,亟须监管部门出台一整套针对信用卡行业全链条规范化经营的法律法规,深度规范各方参与者。”崔素芳表示,特别是恶意套现,一定是持卡人与商户共谋勾结的结果,因此,要对这种行为进行严惩。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