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汞都万山转型之痛:10万亩耕地受汞污染(4)

新兴产业尚未真正展开城市空间谋异地扩围

2011年,万山区确立了“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的发展思路,去年当地还研究了多个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以及国际上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万山区总结称,“寻找适合我区转型的道路,仍是我区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相关专家指出,万山应该扩大开放,主动融入铜仁市乃至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发展大格局中,产业要多元化、生态化,同时要作好社会保障工作。

从“老山口”下了高速收费站,前行一公里向左转,不远处便能看到一座写着“万山转型工业园”鎏金大字的石碑。这里距离万山老城大约9公里,园区企业聚集才刚起步。

这是“中国汞都”万山迈出城市转型的重要一步。此前,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凡曾公开表示,“万山区要走出发展困境,必须创新加实干,突破传统思维,探索资源枯竭区转型发展新路。”2011年,万山区确立了“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的发展思路。

在铜仁当地学者看来,万山的转型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把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产业升级、产业转移、铜仁新区建设、社会保障、地方特色、城市化与工业化等充分结合起来。

挖掘替代性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万山的汞资源开始逐渐枯竭。2002年,万山汞矿被迫进行政策性关闭。2009年,万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万山特区工业志》执行主编姚茂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万山汞储量可能还有几千吨,地下埋藏太深或比较分散,原来含矿量有2%~4%,现在可能仅有3‰,含矿量太低,汞矿也低于当地河床。”

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经济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词汇,叫路径依赖或资源掣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它的发展与资源富集是不对应的,这些地区往往依赖单一的资源,反而排斥了其他产业发展,排斥了科学技术的提高、人力质量的提升,他们并没有因资源富集而富裕起来。”

万山转型,路在何方?

“实际上,万山主要有两大转型:一是‘产业原地转型’,主要是‘扶强扶优’,要求高污染企业强制性关闭,去年强行关闭了几家;二是‘城市异地转型’,以后万山的城市中心要与铜仁市协调发展。”万山区档案局局长、前万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田必刚表示。

2011年初,万山区确立了“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的发展思路。

2013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万山区专门作出了“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批示。

随后不久,贵州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支撑万山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把万山作为我省工业重镇及承接东西部产业转移的重点,将含钾页岩综合开发利用、锰矿开采及锰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等纳入全省产业规划布局。”

在实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万山的“产业原地转型”中,当地依托“中国汞都”这一品牌,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汞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

“万山的汞生产虽然不搞了,但汞的深加工还得继续进行,因为万山的汞开采和应用有几千年历史,全国的研发技术都在这里,防止汞污染也有丰富的经验。”姚茂义向记者表示。

“全国汞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坐落在万山镇张家湾,规划面积4.61平方公里,现有红晶汞业、红菱工业等7家汞加工企业,相关产品市场份额占全国70%以上。预计到2015年,示范区将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5亿元,解决社会就业4000多个,到2020年实现百亿产值目标。

万山矿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泽云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1993年,我们投资4万元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汞生产加工的民营企业,现在已有16个汞系列产品。我们主要从陕西等外地买来汞,比如30公斤汞的市场价是3.6万元,如果加工成汞触媒,市场价就是7万元,毛利率可达50%左右。”吴泽云表示,但企业要拿出30%的利润用于环保投入。

胡晓登表示,全国范围比较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基本上开采几百年资源耗尽了,以资源为基础的城市面临着生存与发展,必须寻求新的产业、新的生存发展方式。一般的非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主要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比如发展金融、交通、服务、餐饮等,但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交通条件比较好、资源整合能力比较强、行政级别比较高。但万山哪一点都不具备,转型的难度确实非常大,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稀释一部分人口,原来庞大的产业基础支撑的城市,随着资源枯竭已经不能支撑了,还得寻求吸纳就业的产业,非转不可;第二因地制宜地开发打造一些新的产业,转型的模式途径与非资源型城市不一样。

针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如何协调的问题,胡晓登指出必须重新发掘确定新的产业资源,万山气候条件比较好,可以做一些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加工业,也就是说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发展一些主导产业,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子,贵州很多城市正在或早或晚都要面临这样的转型局面。

记者了解到,万山目前已完成申报矿山公园国家级4A级景区、夜郎谷国家级3A级景区,及正在加快改造万山汞矿历史博物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资料显示,2013年,万山实现旅游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34%。

在铜仁学院副教授王友云看来,地方官员出于GDP增长考虑,往往会承接沿海一些落后产业,万山肯定要发展适合本地的新兴产业,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可循环的环保产业,也要借助沿海产业转移的机会,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但在项目落地上必须有所选择。

实际上,贵州省委前述文件中提到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作为未来贵州工业重镇的万山,还没有真正展开布局。王友云认为,在发展此类产业上,万山在技术人才、政策环境、基础配套、政务效率与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