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邵逸夫遗产分割方案(2)
复杂的财产架构
看样子,邵老先生不仅给了“六婶”很多爱,也给了很多钱。但更多的钱,可能还是给了家人。
港媒这样报道:“元配黄美玲1987年病逝洛杉矶后,‘六叔’就为儿女成立信托基金,保证孩子们一生富足,衣食无忧。邵逸夫曾说,他的儿女已过得很好,不用担心,他相信他的财产,这辈子用不完,他的儿孙辈也用不完。”
有关邵逸夫名下的基金,被广泛报道的主要有三个: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其中,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被普遍简称为邵氏基金,是最常见的捐赠主体,例如遍布大陆大学的“逸夫楼”基本均为该基金捐建,这个基金曾经持有TVB6.23%的股权,在将2.59%捐赠给香港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后还持有3.64%股权。而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邵逸夫奖基金会)则是为运营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而成立。
腾讯财经通过查证,发现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正是媒体所称的“为儿女成立的信托基金”,是邵氏家族财产的最终持有者。而这一基金,被委托给一个注册在百慕大的ShawTrustee(Private)Limited的神秘机构运营,以完成家族财产的增值保值。值得注意的是,Shaw是邵姓的英文。而这个机构此前并未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其运营的基金背后有着复杂的股权结构。
我们来层层剥笋。2008年底,邵氏兄弟在港股上市30多年后,宣布私有化。控股约75%的股东ShawHoldingsInc.发出要约,以13.3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公众手中的25%股份,完成对公司的100%控股,即私有化。
邵氏兄弟当时发出的公告透露,ShawHoldingsInc.是一个投资控股公司,注册在诺鲁共和国。诺鲁在大陆又译为瑙鲁,位于南太平洋中西部的密克罗尼亚西群岛中,有“天堂岛”之称,1990年代,瑙鲁成为一个避税天堂。
公告同时透露,要约方ShawHoldingsInc.透过全资附属子公司持有TVB6.23%的股权。这一数字正好与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2011年捐赠之前持有TVB的股权一致。这说明,ShawHoldingsInc.不仅持有私有化之后的邵氏兄弟100%的股权,也是邵氏基金的全资母公司。按照合理的推论,运营邵逸夫奖的邵逸夫奖基金会,也可能是ShawHoldingsInc.的全资子公司(但腾讯财经暂未找到公开资料支撑这一推论),如此,ShawHoldingsInc.就成为了邵氏家族财产的控股平台。
再往上一层。公告又透露,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全资拥有ShawHoldingsInc.。也就是说,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通过ShawHoldingsInc.这个控股平台,在私有化后100%地持有了邵氏兄弟的股权,也100%地持有了邵氏基金的股权,同时也可能100%持有邵逸夫奖基金会,从而,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成为邵氏家族财产的最终持有者。
与此同时,邵氏兄弟私有化的公告还披露,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的信托人为ShawTrustee(Private)Limited,指定人为邵逸夫本人,受益人则包括ShawTrustee(Private)Limited根据信托契据挑选之任何人士或慈善团体。公开资料显示,ShawTrustee(Private)Limited于1995年5月26日注册在另一个避税天堂百慕大群岛。
也就是说,邵逸夫将邵氏家族财产的最终持有者——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委托给ShawTrustee(Private)Limited运营,而受益人则为邵逸夫的家人以及慈善团体。目前,无法确认这个信托的受益人都有哪些,但几乎可以确定包括邵逸夫的四个子女,但同样可能包括方逸华,因为方逸华正是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的主席。
这个信托基金持有的财产,远超过方逸华持有的TVB股权以及低价获得的地块价值。尽管四个子女可能不得不与方逸华分享,但他们获得的收益权肯定足以满足自己乃至后代的需求。而除了信托收益权之外,两个儿子也获得了邵家在新加坡的地产和百货资产,价值暂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