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光大改革内幕:唐双宁曾被告诫银行与集团只保一个(4)

从沪到港:四面夹击下的IPO“闪电冲刺”

“光内部无外部不行,光外部无内部不行”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2008年后的中国资本市场,沪指告别6000点高位后急速向下,形势暂时没有站在光大一边,尽管截至2008年5月底,光大银行已完成了上市前的10项准备工作。

汇金注资半年内,光大展开了一系列清理家底、排除隐患和强壮筋骨之举。这包括,发行60亿元次级债(2008年12月再发50亿);批量处置142亿元不良资产;弥补33.85亿元历史累计亏损;解决多年的巨额关联交易;清理包括接收原投资银行的自办经济实体及对外投资等历史包袱;完成国有股权确权;完成自有及租赁房产确权;完成资产评估及财务审计;上市辅导、战略修订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成招股书等上市文件准备。

截至2008年底,光大银行不良贷款率已降至2%,受益于汇金200亿资本金注入,其资本充足率达9%(此前为负),拨备覆盖率也达到监管要求的150%,上市条件已满足。

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08年6月6日,光大银行就向证监会报送了A股公开发行上市申请文件。

“光内部无外部不行,光外部无内部不行。”唐双宁的这番话,形容光大银行2008-2010年的蛰伏最贴切。

两年间,光大也曾将研究H股IPO作为预案考虑备用,最终未成行。资本重压之下,2009年8月,光大被迫启动又一轮私募,向中再集团、中国电力、申能集团等8家投资者募得资金114.79亿元。

2010年上半年,大型银行上市的又一个窗口期涌现,只不过恰逢农行上市、上市银行再融资需求集中显现,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光大银行A股发行窗口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同年8月18日,光大银行在上交所上市,217亿元人民币的募资额成为当年A股市场,仅次于农行的第二大IPO。

一位亲历者描述——前有“为农行让路”,后有“审计报表到期”,内有“资本捉襟见肘”,外有“市场动荡下滑”的四面夹击中,从预披露招股书到挂牌,最终仅用28天“闪电冲刺”,内部人将之视为光大历史上第三次闪电逆转。

“集团曾要求光大银行2008年考虑'A+H'同时上市方案,但由于当时两地价差过大,因此集团决定采用先A股,后择机发行H股的方案。”上述亲历者说。

光大银行A股上市后,两地银行股价差很小,甚至出现H股较A股显著溢价,一时出现了较好的H股发行窗口。于是,2011年初光大银行决定启动H股发行。

为什么坚持H股上市?2011年年中时,光大资本充足率再次降至10.82%的监管红线左右,一旦低于10%,其主流业务就无法开展,H股上市仍旨在打通资本补充通道。

不过,接下来外围市场的欧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一系列事件,使内地及香港股市持续低迷。

“集团和银行从兼顾股东利益的角度,一直在等待最佳发行窗口。”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到2011年底,光大银行H股上市的各项准备已全面完成。

上述人士透露,当时光大已与120多家顶级国际机构投资者沟通和协商,并与十多家机构签订了基石投资者认购协议。

这也是2013年H股上市重启后,面对外界有关光大将破净发行的传闻,光大不愿回应的原因。借用上述内部人士的话说,要破净发,光大早发了。

2013年底,光大银行启动H股上市,从公开招股至上市预计将仅用10天左右,内部人称之为“光速上市”,这与其前两年的积累不无关系。

唐双宁的金控梦:2014年底挂牌

“30年历史遗留问题一朝解决”

熟读毛泽东著作的唐双宁曾将光大重组改革从方案出炉、汇金注资到股改上市视为“三大战役”,从大局考量,他也懂得光大银行在光大集团改革重组中的全局地位。

按唐双宁的设想,2007年光大银行向中投让出控股权,意在先救银行,先以空间换取时间;用银行日后脱胎换骨之转换,来争取股权拉直的充足时间;再以时间换空间,一举实现光大银行、港企和实业并表,旨在将光大集团30年历史遗留问题一朝解决。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