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正文

中国3800万人中断缴纳社保 养老金空账压力加剧(3)

“空账”压力

表面上来看,中断社保纯属个人行为,但影响的却是整个社保体系。

11月14日,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采取的是“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统账结合模式,社会统筹部分是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部分则是储备积累制。这种模式需要人口结构相对稳定,一旦出现退休年龄提前、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等不确定性,均会给现收现付部分带来风险。

也就是说,在职人员的社会统筹部分资金用于当期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资金用于积累,用来保证参保人退休时使用。

但是,据记者了解,目前很多地方每年的养老保险金支出远远大于收入的额度,而地方的主要解决方法除了增加财政补贴外,就是挤用个人账户资金应对当期发放,从而造成个人账户“空账”。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金额约为2.5万亿元,但实际上账户里做实的仅有2703亿元,个人账户“空账”已超两万亿。

当期支付的部分已经支付,应当积累的部分却未能实现积累,这样的结果就是,个人账户资金如不能弥补,现在正在交付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职工,在未来退休领取退休金时将会形成很大的支付缺口。

就此,“做实个人账户”的内容在中央文件中被反复提及,并在辽宁等地广泛试点,但现实却在另一条轨道上与政策并行。

因为,做实个人账户的资金均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而作为最终的出资者,财政部门并不支持立即做实个人账户。理由很简单,因为按照现行制度设计,做实的个人账户资金只能以一年期活期利率存在财政专户,白白贬值。

据记者了解,10月中旬,由人保部牵头的养老制度研讨会已将“个人账户采取名义账户制”纳入顶层设计的研讨范畴。也就是说,将当前统筹账户的20%全部并入个人账户,但并不做实,在满足当期发放之外,结余部分全部用于投资保值增值。

事实上,类似的解决途径依然是治标不治本,消除“怪现状”仍需靠即将成行的养老改革方案。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