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化”的危与机 从精神教父变成“绊脚石”(2)
隐患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阿里快速扩张的业务已成马云社会影响力的扩散器,其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因此急速上升,外界对作为公众人物的马云社会责任感的要求也在提高,其不当言论引发的舆论反弹愈加激烈,并或正或负地作用于阿里。
从2012年起,阿里集团上上下下都在读一本名为《失控》的书,这是马云推荐的。该书记述了作者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书中阐述的一个道理是:要想诞生出新的、出乎意料且真正不同的东西,必须放弃主宰一切的愿望,让位于底层的群体。
对于退休原因,马云认为主要是让贤,给年轻人机会。他在给员工的信中写道:“互联网是年轻人的天下,能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大的舞台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这些人可以给公司未来创造最大的贡献所在。”
但事实是,马云在公司内部有“教主”之称,他几乎与阿里集团互为化身,高度捆绑,接任者要掌管阿里集团,得有打破这种血脉关联的气场与能力,显然是一项难度不小的工作。
在上海复理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博士孙金云看来,像马云这样的明星创业人退居二线,无可避免给企业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首先是对公司品牌形象的影响,其次作为创始人的企业家,外部有独特的关系网,更多地附着在个人身上。如何将这种关系网络的资产进行有效转移也是问题。
“创始人与接班人也会是一种师徒的关系,师傅会从旁观察,在收权与放权之间做平衡,这个时间也许会是几年时间。”孙金云说。而马云在讲述的退休规划中,他希望回归“老师”的角色。
遗憾的是,在告别演说中,他谈得最多的仍然是梦想。马云崇尚的“个人领袖”+武侠文化,在创业初期确保了阿里集团目标明确且执行力强大,但公司在高速成长之后,新进员工并不把阿里集团当做一家创业型公司,而是按照一家成熟的大公司来期望。
另一方面,在功成名就后,阿里的老员工毕竟不都是真正的江湖侠士,当现实利益摆在眼前时,用画饼的江湖文化精神上抚慰员工显然已经不够,江湖、帮派与现实利益间的冲突埋下了诸多隐患。
更多其他的员工,尤其是新进入公司的85后、90后,“崇拜”一词则显得有些遥远。新员工能够见到马云的次数很少,因而他们更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收入、团队文化、同直接主管是否合作愉快,在阿里集团内网上,如果他们对某位高管的发言不满,他们可以直接扣掉高管在内网上的人气值。
对于“继任者”陆兆禧而言,这并不是一个那么好的开始:梦想和激情更像是马云的专利品,如何用好马云这个符号很重要,但首先应该把他的个人风格与价值观剥离开,将马云的价值观转换成企业的价值观,从而建立自己的自信。
阿里集团未来要走的路,更需要的是科学、理性以及强大的执行力,而非单纯的创始人崇拜。
马云退休,对于阿里集团只是另一个开始。在过去的14年里,马云用他的梦想磁场打造了这家公司。但是他也会发现,价值观可以很实也可以很虚,真正遏制腐败滋生,推动公司往前走的,除了梦想还需要理性科学的系统。这个系统更像一种生态环境,允许成千上万灵活多变的小而美生存,也更强调整体的分享与协同。“去马云化”,对于这家声名远播的企业来说,是眼下和未来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命题。
(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