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消费 正文

网络募捐平台骗捐事件频发 监督权责不明平台有待规范(2)

网络募捐,传播面广、速度快、公众参与度高,加之这些信息在朋友圈传播后得到熟人社交的迅速扩散,因此其募捐到的善款数目往往不菲。若没有专门的法律和严格的监管,那些想要捐款的网友会产生疑虑,影响其捐款积极性。

9月1日,《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施行。办法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在提供公开募捐平台服务时,应当查验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和公开募捐资格证书,不得代为接受慈善捐赠财产。同时,办法鼓励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为慈善组织提供公平、公正的信用评价服务,对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信用情况客观、公正地采集与记录。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启动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动态管理及大数据研究,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运营评估制度、动态调整机制和第三方社会监督与评审机制。对于运营过程中出现重大事故、负面事件的平台,要求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取消其资格,同时通报相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新浪微公益总监杨光告诉记者,微公益对求助者的身份,求助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花费金额均有公示,在募捐完成后也会提示公益基金会及时更新项目进展。同时,微公益平台本身不会接受任何捐款,也不会截取任何捐款或者收取手续费。

监管创新并举保障公益未来

“保护伞”谁撑?现实中,也有一些募捐信息平台直接卷走救命钱不见踪影。肇庆患白血病女孩黄绮雯,为凑够40万治疗费向“白血病公益救助会”微信公众号发出求助,后发现该机构收捐款统计与捐款数额明显不符,其主体公司卷走救命钱后早已消失无踪。

遭遇骗捐能否追责有门?

在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赵廉慧看来,《慈善法》目前尚缺乏对网络平台机构违法行为的追责规定。同时,平台、利用平台诈骗的当事人,是否以及如何承担民事责任,现有法律也缺乏清晰规定。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认为,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规范运营,还需进一步细化规则。比如,平台资质认定、发布内容规范、平台义务与责任等,这些问题都待厘清。

在有关专家看来,加强监管,也为互联网募捐创新提供了保障。目前互联网募捐不仅借助更多的形式,在募捐内容上也有了更多尝试,例如一些平台和项目通过捐赠步数等,将运动数据兑换成鸡蛋和牛奶送至山区儿童手中。

此外,募捐信息平台的业务能力建设亟待完善。一些平台在涉及大病救治项目上,难以形成相对统一的数额审核结果。还有一些团队由于管理水平较低,导致中间环节的运营成本过高。姜奇平认为,要解决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将提高团队人员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加强自组织、自协调能力。

“互联网本质上具有公益属性,能让人在利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互联网募捐缩短了传统募捐方式的中间链条,未来它不再只是信息的传递和分享,而将成为一种更广泛的社会行动,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这种改变,才刚刚开始。”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认为,只有通过规范与创新,才能令互联网募捐平台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作用。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