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消费 正文

鳕鱼市场乱象:傍“鳕”鱼身价倍增 品种不同价差十倍(2)

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以来,北京、南京等地餐厅曾出现多起消费者食用“鳕鱼”后腹泻、“拉油”的案例,其食材多为油鱼冒充。这种油鱼学名棘鳞蛇鲭,体内40%以上为蜡酯。由于人体无法分解及吸收蜡酯,因此肠道受刺激后会出现腹泻现象,排出橙黄色的油脂。

而在国内某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直接打出“假鳕鱼”、“龙鳕鱼”、“油甘鱼”的名义,以13元-20元/斤不等的价格低价出售油鱼。

6月30日,记者以采购名义联系到一家福建供应商,其负责人表示可长期成吨批发供应油鱼,并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分销商,通过其渠道销往餐厅、超市等,价格仅为2.7万元/吨,折合13元/斤左右。不过该供应商建议,在餐饮加工环节要控制量,“用料最好不要超过半斤,不然很容易拉肚子”。

另一位供应商则告诉记者,这种油鱼业内一般称为粗鳞油甘鱼,因为价格低廉备受餐厅欢迎,最便宜时只有11元/斤,但在零售时一般会冠以其他名头,“像市场上卖的龙鳕鱼、马加鳕,其实原料都是油鱼”。

事实上,这其中巨大的利润空间,也催生了一条完整产业链:由进口贸易商从国外进口油鱼后,以低廉价格成吨批发给国内各个城市的分销商,再由其经过简单加工后转手卖给餐厅,最后以“龙鳕鱼”、“马加鳕”等各种名义高价出售。

记者注意到,此前曝光的以油鱼冒充鳕鱼的餐厅,其成品菜售价为48元/例,而以批发商推荐的不超过250g的烹饪比例和13元/斤的批发价格来看,每斤“假鳕鱼”的利润空间高达83元,毛利率超过638%。

专业采购也难辨别专家呼吁建立统一标准

“在所有水产品中,最头疼的就是鳕鱼市场。”国内一家生鲜电商负责人告诉记者,鳕鱼市场以次充好或掺假的情况时有发生,很难通过感官特点进行分辨,甚至连专业采购人员都不敢轻易涉足这个品类,“尤其在国内经过分段加工后,单从肉质根本无法分辨捕捞海域、来源和种类”。

广东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专家陈芝梦表示,市场上鳕鱼众多,但在产品被切片的情况下,不仅普通消费者很难分清,“就连专家也得查看检验检疫证明,或者验DNA分辨品种”。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尚未出台针对鳕鱼命名标准和市场规范的准则,也并未禁止油鱼的进口销售,但一些地区和国家已经制定出相关标准。

香港在2007年出台《有关识别及标签油鱼/鳕鱼的指引》,建议所有入口商应将“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的俗名定为“蜡油鱼”和"oilfish",不可使用“鳕鱼”等其他俗名,以供业界和消费者分辨。此外,加拿大、英国、新加坡允许贸易和食用油鱼,但在包装上必须得列出商品名和学名,不得与其他鱼类混淆,还要提示食用的风险和后果并给出食用建议。

吴文惠建议,国内应尽早出台统一的鳕鱼商品标志规范,如直接在商品上明确标注捕捞海域、所属生物类目等信息,让消费者有明确的品类和价格参考信息,避免出现以低价鱼类冒充高端鳕鱼的情况,也能防止命名不规范引发的市场混乱;在此基础上联合第三方机构建立认证标准,对进口、生产加工等各环节进行认证,以提升市场辨识度和消费者信任度。

上一页12